王 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論”認為:主體的認識實質上是主體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客體進行加工、改造、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的認知結構也得到不斷建構和發展。講練結合模式的著眼點就是推動學生利用其原有認知結構,進行充分的主動實踐,使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同步充分到位,從實質上內化為其新的知識結構,并成為重新建構、不斷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根據講練模式的精神實質,在把握講練關系及其設計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練習設計要針對知識點、重難點、理論、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學目標,或者說要把所要達到的目標分解或綜合為特定的練習,以便在練習過程中,圍繞目標精講分析。比如講一戰的原因,我們要達到如下目標:①落實相關的基礎知識;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或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提高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這就可以設計問答題:“有人說,假如塞爾維亞的那個青年不去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就可以避免一場人類的浩劫?”這樣把知識、能力、情感教育目標通過練習融合在一起,使教師講解和學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2.精講要突出知識的體系結構,練習要有利于認知的構建要求。在實踐中,許多人感到講練模式的一個突出矛盾是:練習容易沖淡教學體系,使整個教學顯得支離破碎。這實際上是由于沒有切實領會講練模式的精神,沒有正確把握講練關系造成的。從內容上說,練隱含著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占主線地位;但從形式上說,練又只是講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步驟。二者都要在目標體系的指導下,統籌安排,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3.練習也不能完全成為教材內容的“奴隸”,練習可以延展充實講的內容。歷史試題大多傾向于提供課本中沒有表述過的新情況,從新的角度考查學生。這種能力型“活考”決定了我們必須在平時活教,加強知識的遞進、轉化和輻射,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
4.講練模式由于容量大,緊扣教學中心,這有利于高效益實現目標。這就要求:①設計練習要有一定的深度,盡量采用啟發性的、生動的新材料,以激發學習練習的欲望。②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化。③講練的難度和形式要有針對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等具體情況顯示出層次性,不能生搬硬套。
二、講練操作
1.接受式。即先精講史實、概念、理論、方法等,再以練習鞏固反饋。講練模式側重于通過練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但它絕不忽視教師“精講”的主導作用。
2.發現式。即由學生通過練習活動,綜合運用新舊知識去探索發展規律、結論。
3.指導發現式。即在教師指導下,以練帶講,以講促練,使講和練融為一體。比如講一戰的結束問題:①讓學生讀書并做多選題;促使一戰迅速結束的因素有:A.美國參加對德作戰;B.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C.中國參戰;D.戰爭后期,雙方都筋疲力盡。②變換角度,改為單選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讓學生討論并思考理由。③教師再組織學生辨認,教師最后視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到正確答案上。④由此設疑:可見戰爭和革命之間有什么關系?據學生回答情況,引導歸納出全面準確的結論: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⑤再設疑:還有哪些歷史事實體現了這一結論?檢驗學生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也使知識系統化。
以上這些推動學生去探究、發現,步步深入的方式,對培養學生能力和理解記憶知識,都有良好的作用。
4.創造式。即向學生展示目標,提示讀書學習方法等指導學生自學,自己整理知識體系,并提出問題或設計練習。教師巡回個別指導、講解,把好的問題、練習再交由學生討論解決,或讓學生上臺講解、表演。
綜上所論,講練結合模式是符合現代教育理論,能適應當前教改要求的教學模式。只要領會其中精髓,在實踐中靈活創造,揚長避短,科學設計運用,就能使歷史教學在不斷改革中取得成效。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友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