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梅
英語課堂提問,作為英語課堂教學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正引起教師的關注。因為好的提問方式能促使學生內(nèi)容豐富的語言輸出,能促進學生較多的參與課堂活動,能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用目標語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方式能達到上述目的呢?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作出探討:
一、設計出真實的問題情境,提出有交際意義的問題
西方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以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展,問題的設置可貫穿于文章的始末。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根據(jù)英語學科自身的特點,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識地設計出有交際意義的問題,才能達到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達到交流的目的。
1.閱讀課文之前的提問:此時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與課文和重點詞語有關,而且可以設計一些與學生自身或其觀點有關的問題,這樣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輸出,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激起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了解的愿望。
2.閱讀課文中提問:筆者認為不能脫離教材,要把提問和讀書結合起來,因此在while-reading這一階段,教師主要是設計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問題。
3.完成課文講解之后提問:在Post-reading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學生經(jīng)過閱讀使語言知識加以鞏固,教師可設置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以拓展學生思維。
二、變幻問題的角度,提出新穎的問題
課堂提問不要只局限于一個角度,采用一種表達形式來表達問題。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適當變換角度提問,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三、多提一些與學生實際情況相關的問題
每個人對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是很熟悉的,當談論起這方面的情況。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在英語教學中也是如此。學生可能對課文不理解,難以回答教師提出的有關問題,但教師如果能夠結合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談論自己,談論周圍的環(huán)境,那是最恰當?shù)脑掝}了。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一些真實性的問題較多地愿意回答,因為這無正誤之分,而對于課文理解性問題回答較少,多是處于配合老師。在平時和學生的交談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個人情況有關的問題感興趣,其次是對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不能在書中找到的直接答案,而要經(jīng)過自己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感興趣。
四、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面向全班同學提出各種水平的問題
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必須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爭取每個學生都能開口說英語,否則,如果多為難度大的問題,就會出現(xiàn)冷場的局面,而多為Yes/No的問題或Or問題等,或?qū)W生只就文中的句子就能回答的問題,則不利于學生語言輸出和思維發(fā)展。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普及面要廣,不能整節(jié)課只照顧少數(shù)的優(yōu)等生而忽視了多數(shù)的中等生和少數(shù)的差生。教師應把回答問題和主動提問的機會公平地分配給每一位學生。
以上談到的僅僅是教師在提出問題這一方式時的幾種做法。但是我認為提問并不是教師提出問題就宣告這一過程的結束,而是一個三合一的過程,即提問、反應、反饋,相應地教師應從這三方面進行研究。即教師如何提問、如何啟發(fā)學生作答和如何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恰如其分地評價。一堂課中好的提問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達到真正意義的語言輸出,達到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目的。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高度重視課堂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