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英
《新課程標準》在體現高中新課程體系對課程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總要求下,要滿足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需要。高中音樂新課程結構的設計思路以清晰的模塊呈現,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各種因素,使每節課都有重點,把審美貫穿、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使音樂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一、重視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的制訂,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確立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構建了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體現時代特性、基礎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為每個高中生音樂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就素質而言,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在課堂教學上作為音樂教師,不但要緊緊抓住旋律、節奏、節拍等要素,還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在引導學生進入歌曲意境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合唱、對唱、輪唱等多種形式的演唱,表現出一種向往美好的戰勝一切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展現出民族的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重視音樂實踐,讓音樂活動成為學生發展的良好階段
傳統的學習觀,注重的是以知識和課本為中心的認識活動,把學習的本質視為一種認識過程。音樂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表現領域更體現了一種技能性的特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哪一項也離不開實踐活動,離不開具體的操作。比如歌唱,光是了解發聲器官的構造、呼吸、共鳴、咬字吐字而不去聯系唱歌,是絕對唱不好歌的;又如演奏樂器,只知道某種樂器的構造與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操作,那么你永遠也不會演奏它。特別是對樂譜的識讀,更要結合具體的音樂實踐領域進行,否則只能是充滿理性的紙上談兵。學生現在的學業與將來的事業是否成功,取決于智力因素的養成,優美的音樂一旦與人生理、心理節奏、旋律相結合,就會產生一種高尚的品德,充滿人生的希望追求,對生活增強自信和力量,更能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
實踐證明,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雖然有時學生做得不夠,作為教師也不能諷刺、挖苦,而應重視與學生的交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從思想上有深刻的認識,從而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們在平日的活動中,能主動的動腦筋,盡情發揮,與教師積極,共同發展。
三、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個性教育
面向全體,實質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是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于教育的教師。正確判斷每個學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發展潛質,這是教育智慧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是泥土,可以燒成磚瓦;是鐵礦,可以百煉成鋼;是金子,就應當放出光彩。”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性格當然也各異,根據這些對學生實施教育,在音樂中顯得尤為重要。在音樂教學中,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使他們從中受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音樂中,陶冶情操,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讓音樂課成為主陣地,使音樂教育插上翅膀。
作者單位:山東省招遠市第五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