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兵
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財會專業教師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合格的財會人員。因此,就要對傳統的財會教學進行改革。筆者在教學一線從事財會教學十多年,對財會教學改革也做了一些探索,現談談在這方面的粗淺認識。筆者認為可以從“六要”入手。
一、教學思想要到位
教學中要有科學的財會教學思想,即對學生有三個要求:一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觀點和原理等理論知識;二是熟練地掌握會計實務操作技能;三是觀點和思想上要與會計準則一致。以前教師只重視基本理論知識教育,將技能和職業道德教育拋到腦后,這樣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是殘缺的人才。其實這三個要求是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如果說第一個是骨架,第二個是血肉的話,第三個就是靈魂。也就是說學生通過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才能將實務操作技能變成自己將來謀生的手段,而謀生長久的關鍵在于第三要求的落實到位。因此,必須重視財會教學的靈魂教育。只有將財會教學指導思想全部落實到位,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
二、課程設置要合理
目前,職中財會專業課程設置有必要進行合理的調整。首先,要與會計準則相適應,增設《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準則》等課程;其次,要根據現實需要對一些課程進行合并,單列或充實內容。職中的學生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縣城,將來就業的單位大部分是鄉鎮企業,這都不同程度與地方經濟管理發生聯系,因而可以根據學生將來就業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去掉一些可上可不上的課程,如工業統計、哲學等,增設與地方企業管理有關的課程,如《小型企業會計》等課程。這樣才具有合理性,將來學生才容易勝任自己的工作。
三、教學內容要現實
財會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課堂教學中應緊跟形勢,更新教學內容,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不斷增強財會教學內容的現實感,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一方面在講解基本理論時,力求介紹在新形勢下的理論動態,例如,在教《財經法規》時著重聯系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原因、特點、破壞力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頗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力求與實際的密切聯系,特別是聯系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做實事求是的分析,并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現實感,增強了講臺上下的溝通與共鳴,也更容易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和開闊眼界,而且可以使老師不斷更新知識。總之,在教學中堅持把最新的、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信息,不斷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增強其現實感,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方法要靈活
對教學而言,課上得好不好,不僅在于教師水平的高低,還在于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市場經濟環境下,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主動意識,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實務技能要抓實
俗話說:光學不練,事倍功半。專業課學習,練是最重要的一環。財會專業技術性強,只有多練,才能加深對理論的記憶,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扎實的專業技能。由于財會實務模擬課程通常安排在三年級這一“非常”時期,許多學校的財會實務模擬操作訓練往往始則轟轟烈烈,終則冷冷清清。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如劃出特定的時間,讓學生每人獨立完成實務技能訓練任務,再經老師綜合評定,合格的學生可以實習,不合格的學生繼續訓練,直到合格為止。只有抓實財會實務模擬操作訓練,才能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六、教與學要落實
教師接觸書本的知識和理論研究多些,而實習學生實踐的相對多些,如果兩者能有效地溝通和結合,一定會達到教學相長,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師通過與實習學生的溝通,聽取他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來解決他們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檢驗了教師的理論知識,而且對改進和豐富教學內容都提供了幫助。只有將教與學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才能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
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展變化,教師都應始終以市場經濟對會計人才需求為依托,不斷探索研究,賦予財會教學新的內涵、新的教育途徑,使其緊隨時代的發展變化。這直接關系到財會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因此,要搞好財會教學改革的“六要”,爭取培養出合格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