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鵬
兒童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父母的親自養育在孩子個性心理發展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能加強彼此心理上的親密。只有父母才能本能地覺察出孩子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本能地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尤其需要父母不間斷的關懷。
一位在事業上很成功的媽媽下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她很累,并且有點煩,卻發現5歲的女兒正倚在門旁眼巴巴地等她。
“媽媽,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媽媽很累!”媽媽皺著眉頭說,但是看見女兒滿臉的期盼,不禁改變語氣,柔聲問道:“什么問題呢?”
“媽媽,你一小時賺多少錢?”
“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媽媽又皺起了眉頭。
“我只是想知道,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女兒哀求道。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20美金?!?/p>
“哦,”女兒低下了頭,接著又說,“媽媽,可以借我10美金嗎?”
媽媽終于發怒了:“如果你只是要錢去買那些毫無意義的糖果玩具的話,給我回到你的房間并上床,好好反省!為什么你會那么自私,我每天如此辛苦工作,沒時間和你鬧。”
女兒安靜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并關上門。
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平靜了下來,開始反思,覺得自己對孩子太兇了——或許女兒真的想買點什么東西,因為她平時很少要過錢。
媽媽走進女兒的房間,輕聲問:“睡了嗎,孩子?”
“媽媽,我還醒著呢?!迸畠夯卮?。
“媽媽剛才可能對你太兇了?!眿寢屨f,“這是你要的10美金。”
“媽媽,謝謝你。”女兒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為什么你有了錢還要?”媽媽不解地問。
“因為在這之前還不夠,但我現在夠了?!迸畠赫f,“媽媽,我現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你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如今,社會正處于轉型的時期,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工作上的壓力,對于30多歲正處于事業發展關鍵期的父母來說,盡可能待在孩子身邊,陪伴他的成長,多多少少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為工作、為生計已經忙得團團轉了,哪顧得上孩子?于是,隔代撫養、保姆、托管,各種代養方式應運而生。據調查,目前我國平均約30%的獨生子女是由其祖輩撫養著的。孩子年齡愈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愈高。
由于祖父母的某些育兒觀念相對陳舊,科學性比較欠缺,單憑個別的、表面的經驗出發,教育上對孩子過于縱容,會導致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其身心發育。而現代的年輕父母們一般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在教育孩子上有較為科學的方法。
例如,奶奶會說:“好寶貝,杯子放得那么高,你自己拿不到,來,奶奶幫你倒水。”“現在還太燙,我來吹一下再喝。“”你的手別碰杯子,奶奶喂你?!斑@樣導致的結果是:孩子依賴性強,處處都不想自己動手,自己解決問題,且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別人。
而媽媽就不會這樣了,她們會說:“杯子放在柜子里,自己去取吧!””開水要倒在杯里過一陣子再喝,真聰明?!啊眮?,媽媽也口渴了,給媽媽倒一杯水來。“
這樣的結果是: 孩子在媽媽的訓練下,自己不但學會取杯子喝水,還能為媽媽倒水喝。這就培養了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小事上自己做決定,還能為他人著想,避免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對于孩子身心成長的意義比人們想像中重要得多。如果父母能更多地參與孩子的培育,有利于孩子的茁壯成長。作為父母,不要只忙著工作與賺錢,多擠出一點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親自帶孩子去公園或其他地方走走。這個世界上沒什么比父母的關愛更能滋潤孩子,更能讓他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