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勝
媽媽帶小勇到動物園玩。回家后,爸爸問小勇:“今天和媽媽去動物園看到什么?”“大象!”小勇興奮地回答道。“大象長什么樣呢?”“很大很大。”小勇比劃著回答,當爸爸再問及大象的鼻子、耳朵長什么樣時,小勇卻都回答不出來。
帶孩子外出游玩,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大自然是一座知識寶庫,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可以學到許多知識。孩子在學知識的過程中,會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尤其到了春天,大自然中氣象更新,樹木披上了綠裝,地上長出了嫩草,各種花兒競相開放,帶孩子外出游玩,不僅可以使孩子身心愉悅,充分領略大自然的景色,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可以說,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因此一到節假日,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帶孩子外出,逛公園、動物園、爬山,甚至出省、出國旅游。然而,就如上述案例所述,許多爸爸媽媽在帶孩子游玩回來后,卻發現孩子的收獲非常有限,甚至出現“一問三不知”的情況。那么帶孩子外出游玩,父母應怎怎樣寓教于樂呢?
讓孩子自己選擇游玩的地點。父母覺得好玩的、有意義的地方,孩子未必喜歡。在決定帶孩子外出時,父母不能一味地按照大人的興趣和期望去選擇,更多地應依據孩子的愛好來定。因此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條件許可的話,盡可能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游玩的地點。由于是自己決定的地方,孩子在游玩時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會更高,有利于開動腦筋,積極觀察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
教孩子正確的觀察方法。別以為帶孩子走走看看就能“自然”地收獲知識,其實,由于孩子的知識水平有限,注意力比較分散,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所以,父母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觀察和思考。在孩子觀察時,父母要給孩子提示,引導孩子運用比較、聯想等方式,從細微處觀察眼前的事物,如“大象的耳朵像什么?鼻子的形狀怎么樣?像什么?走路的姿勢是什么樣的?”等等。這體溫能夠幫助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引導孩子開動腦筋想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地指著大象說:“這是大象,這是猴子。” 那么孩子對事物的印象就會很模糊。
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孩子在外出時經常會看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于是也就有了比平時更多的“那是什么”、“那是為什么”的問題,這時父母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如果父母對于孩子的這些提問非常厭煩,粗暴地加以拒絕或者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不但會使孩子失去獲取知識的機會,也打擊孩子求知的熱情。
回家后適時啟發孩子回憶。孩子在記憶方面存在這樣的特點:在學習某知識點后,要隔一段時間后才能更好地回憶起來。因此,孩子外出回來后,如果孩子不能立即回憶觀察到的東西,那么父母不應該責備孩子,而應隔一段時間后,選準機會或創造條件引發孩子回憶。 如父母和孩子在聽《獅子王的音樂會》時,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引發孩子:“我們在哪聽過這種聲音?這是什么在叫……”在回憶活動結束后,父母要對孩子的表現給予肯定,增強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