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斌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力資源質量不高。要把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就必須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而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因此,只有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才能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關系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和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到職業教育學校整體功能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研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新的形勢及時提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培養目標,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探索教育工作者群體所普遍認同和遵循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操作樣式,能使職業教育更加貼近經濟,為造就高素質產業大軍做出貢獻。
一、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教育目的角度研究:培養什么人更有價值?——英才模式與大眾模式;什么培養模式更有價值?——傳承模式與創新模式。
從教育內容的角度研究: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學術定向模式與職業定向模式;怎樣組織和提供知識?——剛性模式與彈性模式。
從教育方法的角度研究: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誰?——師本模式與生本模式:學習應按什么方式進行?——接受模式與探究模式;學習通過什么途徑進行?——文本模式與實踐模式。
從年代發展為特征的角度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分為:上世界50年代的“高等專科、中職學校”模式;上世紀60年代的“勞動大學”、中職學校模式,上世紀60—70年代的“職工大學”、中職學校模式;上世紀80年代的“職業大學和地方大學”、中職學校模式;上世紀90年代后的“職業技術學院”、中職學校模式。
從辦學層次為特征的角度研究,目前絕大多數的職業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都是2—3年的專科、
中職學校層次教育。
從管理體制、辦學體制為特征的角度研究,目前存在的辦學模式包括政府辦學模式、企業集團辦學模式、私人辦學模式、公立大學辦二級學院(新體制)模式、社會培訓培養模式、行業辦學模式等,還有中專辦高職班和管理干部學院招高職班、專修學院招高職生等模式。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就業為導向、以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為脈搏,依托產學結合,開展工學交替,建立多元開放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只有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需要,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探索教育工作者群體所普遍認同和遵循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操作樣式,以新的教育理念為基礎,總體培養目標為導向,培養內容為依托,培養制度為保障,培養手段為實現形式,培養評價為保證,展開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目標、手段、制度及人才培養評價的研究。
首先,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職業教育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職業技術入門教育;為了在某一職業領域就業的職業準備教育:作為繼續教育一個方面的職業繼續教育。
其次,人才是指具有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在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實踐活動中積極做貢獻的人。人才,可以是一般人才、中級人才、高級人才,也可以是特殊人才乃至超級人才。從這個觀點出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培養成人才。
第三,企業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技術的競爭,技術的競爭一定要歸結到人才的競爭上。而人才的競爭最終一定是學習力的競爭。為了使自己在明天依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才,關鍵要提高自己的學習力,并貫徹終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第四,人才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樣式),它合乎一定的準則。這個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基礎之上的,可以把人才培養模式看成是某種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的應用化、具體化、操作化。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惟一的,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樣式)是相對于同一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的其他人才培養形式而言的。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就會不一樣。人才培養模式是較為穩定的人才培養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這種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人們可以效仿。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規范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