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波
聽眾對美聲唱法的印象一直都是一種高不可攀、敬而遠之的感覺。為什么美聲演唱的聽眾只局限于專業團隊的圈子,而普通老百姓對它卻是非常的陌生?為什么流行音樂的歌迷會那么的瘋狂?為什么不愛聽流行音樂的中老年聽眾也都傾向于欣賞民族演唱或中國戲曲?
一、美聲唱法的由來
美聲唱法是從西歐專業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發展起來的,從文藝復興以后逐步形成美聲唱法。最初的歌劇以閹人代替女聲來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高音來唱。隨著歌劇劇情的發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戲劇性唱段,閹人的演唱滿足不了這種劇情發展的需求。于是歌唱家們努力探索、鉆研、改進自己的唱法,這樣就產生了今天表現力豐富多彩的美聲唱法。
二、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學習美聲,不像現在有很多教學經驗豐富的聲樂教師。最初時期基本是“鸚鵡學舌”,跟著國外歌唱家的唱片或者盒帶學習。在這種學習形式下塑造了比較多的是聲樂教育家,而歌唱家就屈指可數了。
隨著我國聲樂教學的逐步發展,在聲音的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進。有一些國內的歌唱演員有機會出國留學,學到了一些在唱片和盒帶上學不到的東西。但是最主要的是國內陸續出現了一些大師級的聲樂教育家,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大師。他們培養的學生在國際聲樂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聲樂教學水平。
三、 如何扭轉美聲唱法聽眾少的現狀
(一)規范自己的演唱方法
雖然現在美聲唱法聽眾少的現狀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我認為首先得從我們演唱者自身尋找問題。正如前面提到的演唱方法不規范的問題,給聽眾的第一印象已經不好了。如果要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就必須從唱法上做必要的糾正。其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咬字問題。為什么通俗歌手的歌迷陣容那么強大?我想除形象因素之外,其中應該有一個原因就是演唱者能與聽眾產生共鳴(清晰的語言使得演唱者有很強的親和力)。
一首歌曲的產生是包含兩個部分的,一個是旋律,另一個就是歌詞。千萬不要小看歌詞的魅力,有時候它的魅力甚至超過了歌曲的旋律。有時它呈現給聽眾的是一幅美景,有時卻是在講一個故事,有時是在描寫一段心情,有時是在呼喚一種激情……
聽眾往往產生這些共鳴是因為先聽到歌詞,然后再加上旋律的一些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使得聽眾為之傾倒!為之瘋狂!可見咬字不清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二)演唱者的服飾要更新
只要是美聲演唱者一上臺,男聲演唱者基本上就是燕尾服,女聲演唱者基本上就是晚禮服(相比之下女演唱者的服裝樣式要多一些)。雖然這與美聲唱法的由來和發展有關,但是我認為我們要以觀眾為中心,這種千篇一律的服飾給觀眾的是一種視覺疲勞。除非表演歌劇時不能隨便改變服裝,我覺得平時的晚會演唱藝術歌曲、中國歌曲時就應該改變一下服飾。
(三)演唱的歌曲范圍要廣,在適當時候應該學會用美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
1、美聲唱法演唱歌劇詠嘆調的最多,其次有藝術歌曲、創作歌曲。作為美聲演唱者,每個人都能夠演唱幾首歌劇詠嘆調作品,都以能夠參演一部歌劇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和夢想。如果每位演唱者演出時經常與這些詠嘆調作品打交道,那么必將使得聽眾一聽到美聲就是這些聽不懂的作品。在聽不懂的情況下,看電視的朋友就只好換臺了;聽音樂會的朋友就只好睡覺或者離場了。我覺得觀眾聽不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語言的問題。在歌劇詠嘆調里面以意大利語言為主,其次還有德語、法語、餓語等等。另外就是不熟悉整個劇的劇情,也不知道這段詠嘆調是在什么情況之下演唱的。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旋律和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去感受情緒。
2、建議美聲演唱者在適當時候學會用美聲演唱流行歌曲。這種形式有以下幾個好處:①大家對流行歌曲的歌詞比較熟悉。不管是幾年前流行的通俗歌曲還是當前最流行的通俗歌曲,只要一聽到旋律就知道了歌詞的大概內容。因為每首歌在此之前就已經在各個場所為聽眾所熟悉。②翻唱流行歌曲的各種演唱形式大家都比較樂于接受。比如現在出現的超女翻唱男聲的歌曲,超男翻唱女聲的歌曲。大家都很喜歡聽,也都樂于聽。由此可見用美聲唱法演唱通俗歌曲也是一種新的形式,聽眾比較樂于接受。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注意流行歌曲的選擇,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適合用美聲唱法來演唱。有的歌曲適合男高音演唱;有的適合男中低音演唱;有的適合女聲唱。
四、尾聲
要想扭轉美聲演唱聽眾少的現狀是一個艱辛而長遠的過程。不要一出現聽眾少的局面,就去找聽眾身上的原因,而應該從我們演唱者自身的問題出發去找原因去改正。這才是邁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正確的一步。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邁開這一步,為美聲唱法美好的明天共同去努力!
(作者單位:深圳市鹽田區鹽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