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 李萍萍
一、中藥外敷法:取當歸、川芎、葛根、紅花、白芷、羌活、乳香、沒藥、伸筋草、大腹皮、澤瀉、丹參、透骨草、威靈仙、熟地各50克,桂枝、麻黃、白芍、川烏、馬錢子各25克,細辛30克,全蝎20克。先將諸藥共研為細末混勻,每次取50~100克,用陳醋調勻,放置20~30分鐘后外敷于頸后部。敷藥后用神燈照射30分鐘,每天1次,15天為一療程。
二、 中藥泡酒外搽法:取威靈仙50克,當歸、細辛、生乳香、姜黃、丹參、白芷、透骨草、自然銅、木瓜各15克,三七10克,冰片、紫草各5克,蜈蚣3條。先將諸藥浸泡于75%酒精2000毫升中,4天后過濾,濾取的藥液裝瓶收儲。濾后的藥渣再用75%酒精2000毫升浸泡4天后濾取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合攪勻即可。用時取藥酒適量揉搽患病頸椎部兩側及肩背部軟組織,每天4次。
三、中醫藥枕法:取薄荷、荊芥、艾葉、紫蘇、白芷各50克,紅花、丁香、桂枝、甘松、茯苓、防風、川芎各30克,冰片、樟腦各20克。先將冰片,樟腦另包于10厘米×7厘米的塑料布小袋中,以針刺孔備用。再將諸藥研成細末,裝入紗布袋中,厚約1厘米。然后用木板、三合板制成高6厘米、底邊8厘米、長30厘米、上角呈拱形的三角形木枕,木枕外用1.5厘米厚的海綿包裹固定,海綿外罩以金絲絨布套,把裝有中藥粉的小塑料袋和布袋一起放置在木枕拱形面上,縫合即成。患者取平臥位,將藥枕置于頸部,有小藥袋的一側置于頸背部,每天2次,每次1小時。每次在進行藥枕治療的前后,均用雙手搓、揉、抓、提后頸部3~5分鐘。
四、中藥托敷法:取威靈仙、當歸、赤芍各12克,五加皮、五味子、生山楂各15克,紅花、羌活、獨活、防風各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將諸藥裝入紗布袋內扎緊放入瓷盆內,加水煎煮30分鐘,待稍涼后,用來托敷患部,每次30分鐘,每天2次。每劑藥連用2天,15天為一個療程。
五、中醫經絡刮痧法:
1.定位。刮拭經絡以督脈、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為主,路線分主線和配線,主線有風府→身柱、風池→肩井,配線有天柱→膈俞、大椎→巨骨。
2.操作。選用水牛角制成的長方形刮痧板,介質采用中國中醫研究院研制的刮痧油。一般主線為必刮線,再根據酸痛所在部位選取相應的配線,操作時先在所刮部位涂少許刮痧油,然后用刮痧板與皮膚呈45°角,由上而下,先主線后配線,先中線后旁線,刮拭力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先輕后重,緩緩而行,刮至皮膚明顯見痧,即皮膚出現紅色粒狀、片狀潮紅、紫紅色或紅色的血斑、血皰即可,酸痛處及風池、百勞、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等穴位重點刮拭。每隔5~7天刮1次,也可待痧退后再治療。(湖北省南漳縣第二人民醫院 胡松 李萍萍 郵編:44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