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牛子宮內膜炎的防治。此病是危害母牛健康的嚴重疾病。初發病時,牛食欲下降,奶量減少,體溫升高,有時拱背努責,從陰門排出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隨著病情惡化,體溫升高,食欲和反芻減退顯著,常努責,從陰門排出污紅色或棕黃色并混雜著灰黃色或白色黏膜小塊的分泌液;后期,食欲和反芻廢絕,陰唇發紫,陰門黏膜干燥、發熱、呈暗紅色,努責劇烈,從陰門排出褐紅色、惡臭、混有腐敗分解組織碎片的稀糊狀分泌物。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此病:每公斤體重每次用青霉素4000~8000單位,肌體注射,每8~12小時1次;內服磺胺嘧啶,每公斤體重首次量為0.14~0.2克,維持量0.07~0.1克,每天服藥2次。同時進行動脈注射葡萄酸鈣注射液,每次200~600毫升,每天1次,連續用藥3~5天。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嚴禁宮內清洗。
2.牛風濕軟腳病的防治。牛風濕軟腳病又叫四腳麻木癥、鎖腳風。這是由于冬春季節天氣寒冷多雨,牛欄潮濕,加上飼養管理不善,而導致此病。如僅用西藥或中藥防治,不僅療程較長,而且還會延誤病機,若采用針藥齊下的防治方法,則可在3~5日內治好此病。具體做法是:取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白芍、甘草各25克,熟地、杜仲、牛膝、茯苓、黨參各50克,川芎、桂枝各20克,水2公斤,共同煎成濃汁,在濃汁中加入米酒250克,搖勻后即成獨活寄生湯,待降溫后給牛灌服。每日1劑,連服3~5天。與此同時,針灸牛的百會穴,寸子穴、涌泉穴、追風穴等部位,之后再涂搽“麝香風濕油”,每天一次。此外,還要注意保持牛欄干爽溫暖,讓牛多吃溫熱稀粥等食物。
3.牛氣腫疽病的防治。牛氣腫疽病俗稱黑腿病,是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癥狀為: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0~41℃,食欲和反芻停止,放牧牛常呈跛行,不久,腫脹發生于身體肌肉豐滿部位,如腿上部、臂、腰、肩、胸、頸等部位。腫脹部初發期發熱且痛,后變冷,中央部位無感覺,腫脹處皮膚干燥發黑,故稱為黑腿病。防治方法:①用大劑量抗菌素注射,每日對病牛注射青霉素3~4次,每次100萬~200萬單位,同時結合使用抗氣疽血清和補液等對癥下藥,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②對早期發病牛,可用1%~2%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或3%碳酸溶液在腫脹部位周圍分點進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或用0.25%~0.5%普魯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于青霉素80萬~120萬單位中,對腫脹部位分點注射,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牛胎衣不下的防治。在一般情況下,牛胎衣在胎兒產出后超過12小時不下,可視為母牛胎衣不下疾病,可用柚子殼進行治療。具體做法是:視牛體的重量大小,取中等大小的柚子殼2~3個(干品或鮮品均可),放在炭火中燃燒成灰,待涼后碾成粉末,用米漿或二道洗米水(以米漿為好)500~1000毫升調勻灌服,一般灌1~2次即能使胎衣順利排出。(廣西 盧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