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炯

品牌、車型開發及人員安置是棘手問題。
2009年11月10日,中兵裝和中航工業正式宣布重組長安集團。中航工業下屬的昌河、哈飛等企業并入新長安,重組后的新長安集團具有9大生產基地,擁有21個整車工廠和27家直屬企業,整車及發動機年產能力220萬輛,并建有海外基地,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集團之一。
新長安的目標是建成國際化的汽車集團,即具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并以全球視野制定戰略。如何解決兩大國有車企合并后的管理難題,勢必決定這一目標的實現。
品牌亟待梳理
長安原來的品牌戰略建立在三大品牌上,即長安品牌,包括微面和轎車業務,以及長安福特馬自達和長安鈴木轎車業務。哈飛有自主品牌,昌河和鈴木合資。但是,長安、哈飛和昌河的產品,大部分聚焦在小型車和微車,產品結構類似。如何調整新長安的品牌戰略,包括理順4S銷售網絡將是很大的挑戰。
比如鈴木一直主張昌河鈴木、長安鈴木以及鈴木進口車同網銷售。在新長安的大框架下,單一的鈴木品牌及銷售渠道似乎將更有可能。重組前中航還在和PSA集團談判合資,但該項目今后的前途似乎并不明朗。
長安的自主品牌建設近年來有了很大的起色。而哈飛方面,雖然其微面業務不錯,但轎車業務可以說是慘淡經營,如何整合兩家的自主品牌勢必受到兩方股東利益的牽制。
車型開發需要規劃
重組后的第二個挑戰是車型開發規劃。重組之前,長安就以低價優質的產品、全面的產品線,直接殺人奇瑞、吉利和比亞迪掌控的傳統市場。另—方面,重組后我國微車市場將出現新長安和上汽通用五菱的雙寡頭格局。為增強競爭力,新長安勢必將拓寬產品模式。
新長安的新車型開發計劃,涵蓋A00到B級車市場。長安研發實力雄厚,國內外都有設計研發中心,還積聚了一批海歸人才。新長安勢必以己為主,整合三家研發體系。這種整合還應包括零部件系統的整合。但是,當初同為中航系的哈飛、昌河之間推動聯合采購尚困難重重,何況如今分屬兩個母公司的三家企業,這又牽涉到各方利益。
而原屬中航的東安動力,之前一直和三菱合作,其成熟的1.6升4G18發動機被廣泛運用在包括比亞迪、海馬、華晨等一些自主品牌的汽車上。但未來這幾家自主公司都在自己研發發動機,而長安又有自己的發動機研發、生產體系,如何處置和東安動力的關系,似乎也是個棘手的問題。
人員調整安置困難
由于中航工業集團只參股不參與具體運營,昌河、哈飛、東安動力的管理層勢必會有較大變動。涉及更為廣泛的問題,還包括大批軍工背景的工人的去留安置a由于國企軍工轉型的背景,員工數量龐大且多數年齡偏大。新長安要與合資企業抗衡,要與大量雇用廉價年輕勞動力的奇瑞、吉利、比亞迪等自主企業競爭,必定需要注入年輕血液。如何實現有效的新陳代謝成為新長安必須直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