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駿 周 揚 劉超賢
摘要:世博會素有“經濟、政治、文化的奧運會”之稱,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又一次精彩展現。本文以北京奧運會為參考藍本,對奧運會與世博會的經濟效益進行比較研究,通過運用數理統計、模型分析等方法探求二者的內在共性,從而淺談國際盛會背后的經濟驅動價值。
關鍵詞: 世博會;奧運會;經濟發展;峰聚效應
在2008北京奧運會落下帷幕后,2010世博會又將在上海隆重舉行,新的國際盛會能否驅動國民經濟潛在增長,值得我們深入探求與思考。

經濟增長周期理論研究發現,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經歷擴張與衰退的相互交替,使經濟總量螺旋式增長。而一個經濟實體在既定持續增長周期之內,其發展受市場、資源、資金、技術、環境等多重因素制約,在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欲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需要有一個具有實際推動力的外生變量介入,使經濟增長曲線斜率的絕對值遞增。
根據乘數加速數模型,某種因素的作用使投資增加,通過乘數效應,收入增加。消費也將隨著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并導致有效需求增加,從而最終使國民收入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后,通過加速數的作用,投資額再次增加。循環往復,社會進入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此時為國民收入增加時期。由于社會資源有限,在經濟達到峰值時,收入不再增長,投資減少,導致下期的收入下降,在加速數的作用下,投資進一步減少,收入下降,國民收入進入衰退時期。衰退到谷底后,因設施折舊,需要更新,故重置投資增加后,國民收入進入新一輪乘數-加速數循環。由此可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無疑是在經濟曲線“峰值”到來之前,尤其是在有強大的外生變量介入的情況下,需充分把握機會,使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世博會無疑將和奧運會一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外生變量,通過“乘數”作用,介入原有的經濟增長趨勢。然而,兩會對于經濟的影響也并非完全相同。
一.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投資方向的比較
(1)主體投資
奧運會投資方向的制定充分考慮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從投入角度看,08年北京奧組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奧運會的直接投資額為397億元,包括會前和會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80億元(其中新建和改擴建比賽場館、訓練場館和殘奧會設施改造投資127億元,奧林匹克大廈、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奧運村、記者村總投資153億元),會中運營投資115億元以及會后設施維護投資2億元,這筆支出可以看作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然而,世博會作為展示世界尖端科技和各國文化的盛會,目標是為各國交流提供一個平臺。因此,資金將主要流向場館建設,而非主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

(2)商家投資
奧運會的主體資金大多數流入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場館建設,從而完善了投資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投資成本,則商家的實際性投資大幅度增加,主要流向城市整體配套設施建設。而世博會主體資金不僅流向中國展區,而且流向各國參展單位。因此,184天的世博會必將吸引國內外商家投資于第三產業,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的發展將達到一個新的峰值。從這個角度看,世博會將和奧運會一樣將吸引大量商家的投資,但其投資側重點卻略有不同。

二.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經濟推動效應的比較
(1)投資效應
奧運會和世博會作為新的外生變量介入當地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資金將被注入相關行業的固定資產,從而直接拉動經濟增長。為了成功舉辦奧運會,我國投巨資興建體育設施、加強通訊系統建設,擴建機場、建設高速公路。僅北京市用于奧運會的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致力于基礎建設,投資環境大為改善,投資機會明顯增多,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有著可靠的后期收益。而上海用于世博會園區建設的直接投資將達到250億,由此帶動的對相關輔助建設行業的投資數額也將十分可觀。
(2)旅游效應
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開展期間,旅游將會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統計數據顯示,奧運會帶來的旅游收入約為1700億人民幣。據此,世博會的會展經濟也將為旅游業帶來新的春天,下面我們通過線性回歸的方法,預測上海的入境旅游收入,從而得到由世博會帶來的當地預期旅游價值。
入境旅游收入直接同入境游客人數相關,據以上數據,運用線性回歸分析法對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收入進行預測,計算結果顯示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直接收入將達66246億美元。世博會規模堪比奧運,主要區別在于它更重實體、重科技、重經濟,且擁有諸多潛在效應,因此,66246億美元的旅游收入將有力推動上海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同時經測算,上海的旅游消費收入將從2007年的1900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270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從目前的715%提升到823%。因此,巨大的客流量將成為世博會展期的最大商機,也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總體經濟效益的大幅增長。
(3) 科技效應
奧運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促使了城市環境的改善。北京市在奧運期間提出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口號,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科技的發展。
世博會既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也是東道主國家全方位展示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好機會。有史以來世博會的主要功能之一便在于通過展示和推廣新產品、新工藝,從而實現對先進科技成果的傳播。從第一屆世博會開始,科技在每一屆世博會上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展示了700多項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新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將在建設、能源、環境、運營、展示、安全6個領域展現科技的魅力。整個展會將充滿科技氛圍,世博會上的人行道將使用生態透水道路系統,該系統雨天可以吸收路面雨水,熱天可以“排汗”,緩解城市積水問題和熱島效應;世博園區也將在照明技術上做足功夫:“會唱歌的地板”,“能踩出漣漪的水面”,“能顯現出繁茂植物的路面”……在各種新技術的運作下,游客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花樣百出”的光影世界,而且能夠親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因此,世博會被比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發展的催化劑。相信上海世博會將掀起一輪新的技術產業革命。
三.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投資風險的比較
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作為不可多得的投資機遇當然也存在著風險。投資風險的大小與投資額密切相關。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角度看,國際盛會的經濟影響反映在一種對需求的沖擊,即引發對基礎設施投資、旅游業、國際貿易等需求的變化,并通過直接效應和乘數效應影響主辦地的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但這種國際盛會的經濟沖擊效應是短暫的,尤其是在盛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而后其效應價值會逐漸減弱。因此,能否在有限的經濟增長周期內合理規避風險,從而回籠資本并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便成為了能否實現國際盛會經濟驅動價值的關鍵因素。
左圖表示乘數效應,在圖中,c+i代表原來的總支出線,c+i'代表新的總支出線,i'=i+△i,原來的均衡收入為y,新的均衡收入為y',△y=y'-y,△y=k△i,k為投資乘數??梢?投資增加會引起收入若干倍增加,投資減少也會引起收入若干倍減少。由此,世博會的投資會在短期內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注: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
第一、巨額固定資產投資的沖擊效應。
奧運會和世博會作為國際盛會,大量的投資流入基礎設施建設中,而奧運場館和世博園區作為非經營性公共產品,不可能帶來短期的巨額經濟效益,此種情況必然會對投資造成一定的風險。其次,場館、園區、城市的建設任務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在奧運會和世博會的項目建設招標過程中,如果本土企業不能占據優勢地位,市場將有可能被國外企業搶占,從而降低了投資建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第二、不容忽視的“相悖效應”。
舉辦國際盛會如同一場博弈,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好投資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往往就會出現“相悖效應”。舉辦上海世博會是否會出現類似的“相悖效應”將成為其初始投資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第三、泡沫經濟的威脅。
奧運會和世博會的舉辦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內需,刺激了消費。同時也可能導致兩地出現經濟過熱現象,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飛速上漲的房價易引發當地的地產價格泡沫,并最終引發泡沫經濟。以日本房地產市場為例,日本六大城市的地價指數因經濟過熱,在上世紀80年代的10年間上漲了近5倍,地價市值總額高達4000萬億日元,相當于美國地價總值的4倍,土地單價為美國的100倍。1991年后日本地價暴跌,泡沫破滅。因此,國際盛會主辦地在擴大需求的同時,應適當控制經濟增速,消除隱患以求平穩發展,從而使國際盛會充分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四.小結“峰聚效應”
奧運會和世博會等國際盛會,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外生變量,必將推動兩地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在有限的經濟增長周期內,能否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與可持續化,延緩衰退期的到來,突破短暫的“峰聚效應”,其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有效避免經濟發展中的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并將其“負面效應”控制為最小,從而實現會展經濟的相關化與規?;?/p>
參考文獻:
(1)楊帆.《奧運會給北京帶來的收入》,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1/7/17
(2)沈望舒.首都文化與首都文化建設[J].北京社會科學,2004,(3)
(3)顧佳、李偉平.《港報稱申辦世博會將為上海帶來“掘金”良機》,中國新聞網2002/12/2
(4)王皓波, 陳迅.《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要收入分析與預測》 《上海管理科學》2005/01
(5)鄭時齡.《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與上?!贰稌r代建筑》2002/03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