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榮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中心則在核心中貢獻了巨大力量。本文將上海、香港兩個金融中心之間的合作、競爭、對比、協調等關系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匯總,并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金融中心;合作;競爭;對比
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指明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方向,而香港金融中心已形成。協調好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建設的關系,即合作與競爭關系,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下,推動我國金融業發展,爭奪亞洲地區金融中心乃至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國內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研究有兩個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90年代和入世以后,特別是在香港回歸前后和《意見》審批前后,當前正值金融中心研究熱潮。國內學者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過程、如何建設、金融中心評價指標體系、金融中心比較研究、滬港金融中心互補合作、定位等方面,且對上海金融中心研究較多,而以香港金融中心為角度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香港回歸前后一段時期,之后以對比、經驗借鑒居多。
一、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關系的總體判斷與認識
縱覽國內學者對于上海、香港這兩個金融中心關系主要有兩種關系:一種突出競爭關系,另一種則強調滬港金融合作,但也承認競爭。對于如何協調上海、香港金融中心關系,即競爭與合作關系,互補長短,差異性競爭方面具體內容的研究較少。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關系的根本矛盾點在于:我國只能建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還是可以同時存在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在承認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下,上海和香港則以競爭關系為主,如果認為我國可以同時存在和建設兩個金融中心,則競爭和合作的關系并存,不同條件下競爭和合作關系存在互換可能,而如何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成為關鍵。在香港回歸前后對兩者矛盾關系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上海是否能取代香港,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上海不能取代香港,且上海與香港差距深遠(黃建中1996,陳恩1997,林江2003)。其中,葉國華(1999)認為,上海絕對不會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2000年以后對兩者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方面的對比,雙中心、雙子座共同發展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后則更加關注兩者的互補合作(胡剛2007,屠海鳴2008,曹金玲2009等)。
二、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合作關系
郭偉峰(1991)通過分析香港金融中心與內地關系,滬港金融關系,滬港各自經濟優勢,得出上海和香港會出現金融伙伴關系,即承認合作的前提及可能性。
連平(1997)認為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從金融中心功能互補和發展動力機制互補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金融中心功能互補體現在資金供求關系方面,上海是融資式金融中心,即境外資金流入上海后向境內擴散,而香港則是吸收式金融中心,即吸收境內資金向境外散出。從發展動力機制的互補關系來看,香港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動,而上海則依托國內強大經濟基礎。結論是鑒于兩個金融中心的互補關系,建議在直接投資領域、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投資基金市場、離岸金融市場等領域開展合作。
張雁翎(1998)指出兩者差距大,但互補性和共同面臨的競爭促使走共同發展道路,滬港合作領域有資金擴散和國內經濟發展。
江燕(2007)強調要真正在中國打造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滬深港可能需要共同聯合,取長補短。提出對香港與內地聯動的建議:加強內地經濟及金融合作;拓展不同的市場及投資產品;提高市場素質,完備市場基礎設施等。
孫立堅(2008)提出上海、香港和天津應該形成互補關系,上海發展一定要依托中國實體經濟,不能過早過快的追求高端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過度競爭和資源有限會造成止步不前的水平。
屠海鳴(2009)提出滬港合作建議:建立滬港合作交易機制;上海出臺新政策吸引香港金融人才;兩地金融機構之間互設機構;上海借鑒香港,發展人民幣產品中心;要依賴實體經濟發展;以開放和信任的心態拓寬合作領域。
馬強(2009)分析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上海和香港金融合作啟示。認為滬港合作是第一位,競爭是相對的。合作領域包括:制定一攬子金融危機應對措施,建立制度性工作機制;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人民幣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帶頭推動區域經濟協調與切實支持國家擴大內需。他還強調滬港金融合作需要重要政府統一政策方向并協調發展步調。
俞肇熊,云麗虹(2009)以香港金融中心角度分析在CEPA背景下的比較優勢,著重分析證券業,認為香港應該加強與上海金融特別是證券業合作互補,并提出了香港、上海作為金融中心同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三、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競爭關系
關于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的競爭關系研究有兩個相反的觀點:一個是強調兩者的競爭,另一個相反觀點則是否認競爭,認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無礙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林蓓(2006)金融中心建設具有排他性,突出競爭性,強調一個國家的金融中心是幾個經濟發達城市的競爭結果,從金融向心力來看,香港更具聚集力,最大優勢是集資中心,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唯一一個“一國兩制”下的金融中心,具有集成性、同時服務亞太地區和中國大陸,通過比較得出香港成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沒有懸念,而上海在缺乏金融機構總部、人民幣可兌換性上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一定差距。
陳志(2007)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主要面臨國內和國外競爭,國內主要是北京和香港,國際上主要是紐約和倫敦的競爭,且處理國內競爭關系重于處理與國外競爭關系。
相反觀點提出的包括:郭偉峰(1991)認為兩者由于存在區別,各有特點,所以上海不可能與香港對抗關系,即對手關系,反倒可以形成伙伴關系。
四、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對比
關于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的對比一直是熱點,涉及的范圍包括:發展模式、定位、功能、地位等多個方面。
1.定位
1997年前后,對上海、香港定位研究較多。
黃建中(1996)認為上海主要面向國內,定位為中國的國內金融中心和有關金融新政策的試驗地,國際化方面應顧及香港特點,有選擇的發展期貨市場、證券市場等自身重點市場,在國際業務中扮演中國芝加哥的角色。而香港應借回歸后的便利,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面向世界,最終發展為中國的紐約或東京。史舉(1997)從模式定位角度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進行對比,香港是需求型、吸收-轉移式、混合型國際金融中心,而上海是供給型,融資型、分離-滲透型國際金融中。潘英麗(2004),在人民幣資本帳戶未開放的前提下,香港的目標定位是中國的離岸金融中心,上海的目標定位是在5-10年內建成人民幣產品中心,初步形成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框架。陸冠虛(2007)定位上海應該以國內經濟發展為依托,從制度上服務于國內市場的功能型國際金融中心。薛金房(2009)通過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6個區域金融中心進行綜合實力評價和對比分析,上海位居第一,北京緊隨其后。將金融中心分為三個級別,東部沿海地區通過競爭形成了北京、上海、香港三個國際化中心,是一級中心,上海定位輻射長三角經濟區和沿江經濟帶,香港定位輻射珠三角經濟區,北京是金融產業調控中心,輻射環渤海經濟區。
2.發展模式
陳志(2007)認為北京發展模式的競爭優勢在與金融決策中心,是各大金融機構的總部,是全國高端管理和研究人才的聚集地;而香港模式的優勢在于“自由港”;上海目前具有一定的市場決策權,是順應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大勢”。通過對比,提出了建設“金融信息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模式。
3.功能
黃解宇,楊再斌(2006)從金融集聚的角度對上海、北京和深圳金融中心之爭進行分析,他們認為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有全能型、復合型、單一功能型三個層測,分析結果是上海的功能定位是全能型。王倩、薛波(2007)從金融系統功能角度,以博迪和默頓(1995)指出的金融系統六大核心功能中的前四項為基礎對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進行了比較。經過外匯交易服務、國際銀行服務、財富管理、風險管理四個方面比較的結果,香港在諸多方面優于上海,上海在商品期貨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所以開放型、多功能是構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趨勢和方向,應以市場為導向,產品開發為重點,人民幣衍生品交易的發展和金融期貨推出為突破。
4.地位
張雁翎(1998)從金融市場和金融發展因素對兩者進行了比較,香港在銀行業、股票市場、黃金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國際地位明顯高于上海,且金融運作、監管制度較完善、法制健全,資金吞吐量大。張紅(2007)分析上海與香港相比,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對外貿易、金融業發展和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建議強化上海經濟輻射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五、結論與啟示
基于上海、香港這兩個金融中心關系的文獻分析,可以得出:
1.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上海、香港金融中心的協調發展,新的經濟形勢出現,兩者協調的重心需要發生轉移。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體經濟,這也是金融危機的啟示。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明確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意見,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2.上海、香港兩個金融中心以合作為主基調,主線,在合作基礎上開展競爭。通過兩者在金融市場、多個方面的對比,可得出:一、兩者明確定位有利于協調發展。二、 合作前提在于兩者的差異和互補性。三、合作的內容以兩者各自優勢為主。
3. 不同條件下,兩者關系不同。香港剛回歸時,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百業待興,正是上海作為金融中心開始發展的時機,基于上海發展現狀及與香港差距太大,對上海是否回取代香港的問題,意見基本一致。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加大對外開放度,上海發展迅速,產生了對兩者競爭關系分析。而國際金融危機后,合作成為主要研究趨勢。對我們研究兩者關系的啟示是,不同時期,不同金融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環境,兩者關系要區別對待。
參考文獻:
[1]黃解宇,楊再斌.金融集聚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儲敏偉,賀瑛,朱德林.2008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宋美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變遷[M].復旦大學金融史研究中心,2005年.
[4]李默.香港上海金融中心定位以及發展前景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俞肇熊,云麗虹.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兼論上海金融中心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J].世界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