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農村金融是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其服務對象經濟單位小,居住分散,管理成本高,所以這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水平低,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和農業發展更需要金融支持。在各項改革措施中,通過增加供給主體,滿足多元化需求是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現實選擇。
一、我國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承擔服務農村重任
發展農村經濟,擴大資金投入是關鍵。農村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投入、信貸投入、集體投入和農戶投入。限于國家的實際情況,財政難以獨自承擔農業投入負擔;集體經濟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積累機制,對農業投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農村金融既是三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同時還要發揮引導農民增加自籌投入的職責。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農村民間借貸機構等金融組織構成,由于種種原因,這些金融還難以較好承擔農村金融服務重任。
(一)農業銀行很難把目標客戶定位于農村居民
農業銀行作為傳統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具有管理環節多、管理鏈條長等先天劣勢,避免這些缺點的最適宜管理方式就是集權式的統一管理體制,貸款對象應該信用評級高,具備抵押、擔保等條件,如果采用靈活的管理體制則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因此,農業銀行很難有能力為分散的農村居民提供信貸服務。如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后雖然增設了三農業務部,但運轉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就是一個例證。農業銀行在農村的服務對象只能是農村經濟中具有競爭性的行業和產業,主要是鄉鎮企業,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因為這些經濟單位產品附加值高,具有一定的規模,管理成本較低,能夠滿足商業銀行信貸所必需的抵押、擔保等條件,符合商業銀行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目標。
(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助農作用弱化
農村信用社雖然名為“合作”,但距合作互助、民主管理、進退自由等合作性質已相去甚遠,對農戶貸款也象商業銀行那樣需要抵押、擔保等條件,而這恰恰是一般農戶所不具備的。由于歷史因素,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率高,包袱重,國家雖然對其實施了人民銀行票據置換等求助措施,但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差,實力薄弱等問題,信用社支農還面臨著實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而隨著向農村商業銀行轉化,農村信用社扶助三農的職能還有可能進一步弱化。
(三)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范圍有限
農業發展銀行是1994年開始營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它的服務對象帶有一定政策性目標,如提供關系國計民生的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收購資金,大型農業發展項目資金,農業技術開發資金,大江大河整治資金等。隨著改革,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擴大到可以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商業貸款,但貸款面仍然較窄。
(四)民間借貸組織運行欠規范
由于沒有向金融管理部門申請注冊,沒有金融管理部門核發的金融業務經營許可證,沒有注冊資本, 再加上缺乏統一規范的管理,其運轉模式各自為戰,因此民間借貸等民間金融組織尚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機構。
二、滿足三農融資需求的路徑選擇
我國目前金融組織體系中的最大的弊端是在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大量支農資金的情況下,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把服務對象擴大到居民個人,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為農村居民提供較為完善的信貸服務。農民中的大部分人事實上被排除在金融服務范圍之外,使他們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市場,甚至不得不遭受高利貸的盤剝,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創造收入能力的發揮,限制了他們對農業的投入。在現有農村金融機構改革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有必要鼓勵更多的機構加入農村金融市場,通過不斷增加供給,較好滿足三農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
(一)進一步放寬政策,發展“小額貸款公司”
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只在工商部門辦理登記即可,其經營狀況如何不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是目前在法律框架內解決農村融資問題的突破口。為此,一是考慮小額貸款公司以自有資金放貸,沒有必要規定太高門檻,應降低注冊資金限制。二是參照農村信用社標準對其實行優惠稅收政策,在目前沒有明確主管部門的情況下由政府指定一個主管部門,其它相關部門僅能在職權范圍內管理,以盡可能減少小額貸款公司運營成本。
(二)加快村鎮銀行發展
村鎮銀行業務有明確的地域限制,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三農經濟和縣域經濟,為了鼓勵其發展,對村鎮銀行的設立不應規定過高的門檻。建議銀行監督管理部門刪除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是村鎮銀行設立的前提條件等內容,允許規范運作的小額貸款公司做大做強后向新型“村鎮銀行”發展。為防范村鎮銀行風險,應規定該類銀行吸收存款總額不能超出其資本金總額的5倍,貸款總額應限定在資本金總額和存款總額的60%以下,業務范圍不應包括長期產業投資和各種具有“杠桿放大效應”的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
(三)扶持農民設立資金互助社
大力支持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專業合作社框架內,根據自愿原則,鼓勵5-10戶農民組成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可以相互擔保向信用社申請貸款,也可以在內部以民間借貸的方式進行資金融通。民間以投資入股、集資等方式成立的各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社,由于其不吸收存款,沒有違反現行規定,可以采取默認的態度任其發展。如吉林省梨樹縣的農民資金合作社通過社員入股的方式把資金集中起來進行貸款互助。如果社員急需資金,可以隨用隨取,如果自己股金不夠,可以申請不超過其入股股金6倍的借款。這種合作模式風險小,且實用方便,受到當地農民的極大歡迎,與農村信用社形成了互補,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方便農民抵押融資
我國目前實行城鄉分割的土地制度,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但居民和企業可購買國有土地使用權,城市居民的住房可以憑證進入市場交易,可以進行抵押。而在農村,中國現行法律和政策規定,農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只能在本村流轉,造成農民土地不可交易,無法抵押融資,這是造成農民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內安徽、浙江、山東正對此進行改革,如能在農村實施土地制度變革,這將在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便利農民從銀行獲得貸款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件,規范發展民間借貸市場
民間信用雙方信息對稱,大多具有非經濟的社會關系,資金借貸的信息成本和監督成本較低,監督約束力強,能夠較好地適應農戶借貸小額零星、分散的特點,再加上民間信用利率、期限靈活,手續簡便,能夠適應農戶臨時性資金需求,所以民間借貸有其存在的合適土壤,國家不應簡單取締,而應疏堵結合,盡快出臺放貸人管理條例,把民間借貸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范疇,充分發揮民間信用的優勢,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
(六)改善管理,切實防范金融風險
一是在農村廣泛倡導誠信理念,營造人人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風氣,確立“借債還錢、開經地義”的信用觀念,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對違約的經濟糾紛,應依照法定程序解決。司法部門要創新債務糾紛判決、調解機制,加大生效判決執行力度,依法保護債權人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二是利用大眾媒體,廣泛介紹貸款公司、民間借貸、非法吸收存款等基本金融知識,提高人們的金融風險認識能力。根據農村人口文化知識水平普遍提高的現實,印制相關金融政策法規單行本并廣泛發行,組織學習。通過教育,可以一方面增強人們抵御非法金融侵害的能力,另一方面正確理解投資者應承擔投資風險的內涵。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