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芬
管理作為一門科學誕生已經經歷了近一個世紀,但對于管理是什么這一古老而本質性的問題仍無法形成統一的概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眾多理論學派所選取的視角不同,所關注的管理側面和發現的問題都不盡相同——就像“盲人摸象”所描繪的那樣,不同的人摸到的大象的身體部位不同,對大象的認識也就不一樣。
目前,我們還無法對“管理”進行全方位的透視性的研究,也無法對“管理”給出一個類似數學公式的精確定義,我們所能做的是盡可能多的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管理”,使多種視角的研究結果總和能夠逼近“管理”的全貌,也許這就是管理學的魅力所在。
一、管理學研究的視角
綜觀管理學研究的歷史,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學的意義和方法,20世紀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為如下線索:
從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經歷了從人際關系——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勵的研究; 從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體的組織系統和組織行為研究;從客體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體管理者的管理職能活動及其規律研究;從實證研究到規范研究再到實證研究。
根據以上的研究線索,管理學的研究視角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機械科學的視角
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他提出要對企業和工人科學地進行管理,通過科學地分解每一道工序、流程,科學的定時、定量,總之,通過計劃、組織和控制來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他將管理定義為“確切知道要別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 在泰羅之后甘特尋求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提高工人的效率,他擴展了某些泰勒最初的思想,并加進了自己的理解。例如,甘特發明了一種獎金制度,對那些以少于標準規定的時間完成工作者給予額外獎勵。甘特最著名的發明是創造了一種線條圖,稱為甘特圖,使管理者能夠利用它來進行計劃和控制。甘特圖使管理當局能夠隨時看到計劃的進展情況和及時采取必要的行動保證項目按時完成。甘特圖及它的各種改進,今天仍廣泛用于各種組織作為安排工作進度計劃的手段。
機械科學視角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將管理的各個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忽視了人作為管理要素中的關鍵因素所具有的特殊需求和主觀能動性。
2、組織的視角
眾多管理學大師們都注意到了組織在管理學中的基礎作用,并從組織的視角對管理學進行研究。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不論是家庭、企業或政府)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馬克斯?韋伯最早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也稱為官僚行政組織模式。韋伯仔細研究后指出,工業化趨勢就是具備監工和中層管理者的工廠和一種全新的規模生產方式。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人日益失去個性,他認為這種異化是不可避免的。
明茨伯格在組織管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于經理工作的分析,指出經理在工作中擔任的10種角色:掛名領導、聯絡者、領導者、監聽者、傳播者、發言人、企業家、故障排除者、資源分配者和談判者。由彼得?圣吉提出的系統化思考和學習型組織是近年來組織研究變化的一個特點,在《第五項修煉》中他定義的一個學習型組織就是通過不斷地擴張它的能力來創造它的未來。同時他確定了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所需要的五個技術組成部分或個人發展技能:個人優勢、思維模式、共同的遠景目標、團隊學習和系統化思考。
3、行為科學視角
所謂行為科學,簡單地說就是對組織成員在工作中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的學科。它涉及職工的需要、動機、內驅力、個性、情緒、思想,特別是人群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主要是開始重視人的作用,重視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在早期被稱為人際關系學說,后來改稱為行為科學(也叫組織行為學)。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至今昌盛不衰,構成管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的人本管理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發展。
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埃爾頓?梅奧(EltonMayo)。他強調在管理中應當注重人際關系、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以及員工的心理反應等。這一學派注重研究員工在工作中的行為,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公司的結構和公司行為等。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還有新澤西州貝爾公司總裁ChesterBernard,根據Bernard的觀點,人們組成公司或組織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單靠一個人所不能達到的目標。一個組織就是系統地來協調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活動,只有靠組織的目標和員工的目標一致才能取得最大效率和成功。這樣就形成了公司或組織的三個基本要素,(1)是一個合作的系統;(2)有共同的目標;(3)強調效率和有效性。這一流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Douglas McGregor。在他的著作《企業的人性方面》中,McGregor推動和發展了在行為管理學上的兩個著名理論,即“X”理論和“Y”理論。
繼梅奧之后,有很多學者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從1949年起改稱為行為科學,二十世紀60年代以后則更多地使用“組織行為學”。
4、人文的視角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對管理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文因素成為學者們研究管
理學的又一重要視角。包括企業文化、人本管理、知識管理等更多的社會學內容被因入管理學研究。
《Z理論》的出版掀起了70年代管理學研究的的企業文化熱潮。 企業文化對內表現為企業精神,對外表現為企業形象,其作用主要表現為企業的凝聚力、激勵力、約束力、導向力、紐帶和輻射力。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中全體人員衷心認同和共有的價值觀念或稱為企業理念。企業文化管理實質就是企業人本管理的核心——“人的觀念”的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網絡新經濟時代的新興管理思潮與方法,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資訊化蓬勃發展,知識管理的觀念結合因特網技術等工具,成為企業累積知識財富,創造更多競爭力的新世紀利器。一般來說,知識管理是一種漫長的經營策略,帶給企業的好處為:一、創造企業新競爭價值。二、增加企業利潤。三、降低企業成本。四、提高企業效率。五、建立企業新文化。
5、實踐過程的視角
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管理有三個職責:管理企業,對管理人員的管理,對工人和工作的管理。德魯克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這就是德魯克對管理的定義。
巴納德認為,協作是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條件。社會的各種組織,不管它是政治的、軍事的、宗教的,還是企業的、學術的,都是一個協作系統。而且協作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運營環境以及組成要素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協作系統也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協作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決定于協作系統的有效性和高能率。
赫伯特?西蒙的《管理行為》(1948),對于組織和管理有了基本的理解,認為‘企業組織是一個功能實體。組織要向員工提供價值,提供地位、權力、資源、信息、機會、名譽和報酬收入,而員工則為組織做出貢獻,貢獻出績效、知識、經驗、技術、方法、熱情、智慧和思想觀念等。
6、戰略的視角
安索夫在戰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最主要表現在對戰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開創性研究,由于他的開創性研究終于使他成為這門學科的一代宗師。作為戰略管理的一代宗師,他首次提出公司戰略概念、戰略管理概念、戰略規劃的系統理論、企業競爭優勢概念、以及把戰略管理與混亂環境聯系起來的權變理論。邁克爾?波特對于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在產業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其經典著作《競爭戰略》中,他提出了行業結構分析模型,即所謂的“五力模型”。他認為,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及新進入者的威脅這五大競爭驅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戰略的核心,應在于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相應地,邁克爾?波特也提出了“三種通用戰略”,包括成本領先、差異化和專注化,并說明由于企業資源的限制,往往難以同時追求一個以上的戰略目標。
7、其他視角
除了以上六種管理學研究視角以外,還有許多學者從其他的多種角度來研究管理問題。從管理理論本身研究來看這些視角可分為兩類:一是從企業的職能角度來研究企業管理。其一般包括: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信息管理等,這種研究我們可稱其為“企業職能學派”的企業管理理論;二是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實踐中的問題需要對企業特定運行環節或關鍵點的重視而展開的研究,歷來已經歷了科學管理、質量管理、目標管理、形象管理(CI)、項目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創新管理等。
二、管理學研究的參照系
就我理解,正如孔茨在1961年將管理理論的發展稱為“叢林”一樣,由于眾多學者的研究視角各不相同,就象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樣,顆顆發光卻又自成一派,一時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和公認的參照系。唯一得到大多數學者承認的是:管理的目標是提高效率;管理學研究離不開人和組織。
三、管理學研究的分析工具
關于管理學研究的分析工具,可謂是豐富多彩。在方法上,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來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動是很復雜的活動,影響這一活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利用經濟學、數學、生產力經濟學、工程技術學、心理學、生理學、仿真學、行為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和運籌學、系統工程、信息論、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等最新成就,對管理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預測,從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論,并用以指導管理的實際工作。所以從管理學與許多學科相互關系來看,可以說,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但從它又要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學科的成果,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來看,它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從泰勒的動作研究到梅奧的霍桑實驗,自現代科學管理研究以來,管理學者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眾多研究方法,但是,除管理科學學派以外,所有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認識論上的歸納主義。當然,管理研究方法的不徹底性與前面論及的管理對象的模糊與寬泛、管理取向的“目光短淺的實用主義”以及基本假設的飄忽不定與核心概念的缺乏等因素密切相關。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人將管理學歸結為是“數學+計算機+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的模式,從這一表述我們可以得到對管理學研究的一些分析工具信息,既管理學的分析工具是運用了數學、計算機、行為科學、信息科學中的理論、方法所形成的一門綜合學科。
四、結束語
至今對于“管理是什么”這一管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仍沒有一致性的答案,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對于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假設等基礎條件缺乏良好的界定。
管理學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建立新的理論,而這個理論要靠“假設”來劃清與已有理論的地盤。所建立的理論是否有意義的關鍵在于理論的“預測力”和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力”,只有那些抓住事物發生的基本相關變量,并能夠把所發生的事實進行“結構化”描述的理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預測力的理論。通過對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對管理學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什么是管理的話,我比較贊同從組織的視角所給出的定義:“管理就是在組織經營過程中,為提高組織效率,實現組織目標而采取的各種方法、手段,其核心是人和組織,具體表現為各種組織實踐活動。”
(作者單位: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