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榕
摘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關注,增加了企業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引起了企業價值創造模式的變革和財務管理的創新。本文在對社會責任環境下的企業價值創造模式分析的基礎上,從財務管理創新的五個維度出發,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財務管理創新; 財務治理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簡稱CSR)是20世紀初以來探討較多的問題之一,雖然到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但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企業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具有經濟和倫理的“雙重人格”。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對員工、消費者、社區、政府、自然環境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以獲得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
社會責任是企業的一種必然義務。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體現為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責任,具體包括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對股東的責任。要在保證股東的資金安全和尊重股東權益的基礎上,保障股東的利益;二是對員工的責任。承擔對員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義務;三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履行產品或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四是對供應商的責任。遵守契約內容,公平交易,保證供應商的合法權益;五是對社區的責任。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公益活動,改善社區的經濟狀況和社區環境等;六是對政府的責任。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預和監督;七是對環境的責任。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利用資源,履行環保義務,減少環境污染,對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自覺承擔治理責任。
二、社會責任環境下的企業價值創造模式
(一)企業與環境的關系
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環境不只是企業的載體,保護或破壞環境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收益。企業對環境承擔的社會責任必然要求企業摒棄傳統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轉而謀求經濟與環境的和諧持續發展。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將面臨著日益增加的法律風險和社會風險,環境補償將成為這些企業經營風險管理中必須投資的成本。企業只有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才有助于形成企業發展的可持續財務能力,才能夠更好地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
(二)企業與社區的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賦予企業與社區和諧共存的發展關系,良好的社區環境是企業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機制。企業為社區發展所做出的一些貢獻,從短期看是增加了企業的支付成本,沒有帶來直接的收益,然而在企業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中,企業關心社區成員,重視社區利益,給社區成員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社區成員也自覺自愿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過程中企業與社區形成的和諧發展關系實際上成了企業的一項長期性的關系投資,將為企業帶來重要的有形與無形資產。
(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
在企業社會責任日益被強調的前提下,企業與政府的財務關系超越了傳統的稅收聯系。對于不執行政府相應規定,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將采取嚴格的規制政策,如罰款、強制關停等等。但是,對于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將施行包括降低稅率、提供貸款、引進技術等一系列的激勵性優惠政策,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財務成本,為企業的價值創造和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只有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在合適的程度上讓各級政府機構放寬對他們的審查,并給予他們更多的行動自由和其他優惠政策。
(四)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非正式的、隱性的關系型財務契約關系。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增加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從而降低營銷成本、提升銷售業績。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就像值得信任和尊重的朋友,消費者更加傾向于和他們交往。調查研究表明,一旦某企業或某一種商品與不道德的做法有關,消費者會傾向于回避購買該商品或服務。
(五)企業與員工的關系
員工不再是簡單的被雇傭者,而是成為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人力資本。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員工作用的充分發揮。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首先必須對員工負責,保護員工的就業穩定、給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促進員工的個人發展等,這樣才能使員工自覺自愿地忠誠并奉獻企業。同時,當企業對外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時,員工會對組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產生強烈的組織忠誠,帶來企業效益的增長。
三、財務管理創新的維度
(一)財務管理目標
是指企業在特定的經濟體制和財務管理環境中,通過對財務工作的科學組織和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所要達到的具體標準,是企業財務活動亦即資金運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不同的理財目標,會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目標,對優化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的良勝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二)財務管理文化
指在一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通過企業財務部門的長期培養和引導,由企業財務部門和全體員工在長期的理財活動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理財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現形態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三個層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有機的財務管理文化體系。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哲學,是企業員工進行財務管理的思想靈魂。
(三)財務管理主體
指擁有獨立的經濟利益、經營權和財權,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把財務管理目標作為導向,自主地從事投資、籌資和利潤分配等財務管理活動的經濟個體。可能是企業內部股東會、董事會,也可能是高層經理層。財務管理主體清晰,相應權責明確,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關鍵。
(四)財務管理戰略
是企業在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經營環境時,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長期性、創新性的財務謀劃。一般而言,主要包括戰略目標、財務資源、財務環境三個方面。戰略目標在整個財務管理戰略中處于核心地位;財務資源是財務管理戰略的關鍵構建模塊;而企業的財務活動總要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站在戰略的高度,注重企業財務環境來發展企業財務已成為財務發展的基本方向。
(五)財務治理
一般指財務治理結構,側重對權力的處理,研究如何通過合理配置財權來實現利益相關者權、責、利的相互制衡,從而提高財務活動的效率,確保最大財富的實現。財務治理的主體包括出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工會、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客戶和供應商;客體是指配置于各財務主體的財務權力、責任與利益;財務治理的目的是實現財務代理總成本的最小化和財務權力運作效率的提高;財務治理的機制包括財務決策、執行與監督機制等。
四、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
(一)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目標轉變
基于社會責任觀視角的財務管理目標當屬“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它不僅彌補了傳統財務管理目標的缺陷,而且也滿足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體而言,企業不僅要考慮股東的資本增值最大化、債權者的償債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會經濟貢獻最大化、社會公眾的社會經濟責任和績效最大化,更要考慮經營者與員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等。同時企業還要兼顧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承擔社會責任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相反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也有助于其在社會大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會的發展。“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 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企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將是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在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起更為廣泛的社會責任,真正發展成為現代企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二)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文化創新
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文化創新對于財務管理創新非常重要。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使得企業財務管理不能只盯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本,而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財務責任價值觀。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創新主要表現為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新財務管理思想,優化財務管理原則與方法,創造出全新的財務管理體系。從而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樹立起新的價值觀,培養新的財務管理精神,協調各種財務關系,促進企業要注意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財務形象和企業形象。同時加強對全體員工的理財創新能力的培訓,以適應各種挑戰。員工不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還應自覺加強和樹立先進科學的財務管理觀念和責任意識,在創新中發展企業同時也發展自己。
(三)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主體拓展
傳統的財務管理以企業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主體,管理企業的資金運動過程,財務管理主體局限于企業法人。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調必然加強了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聯系,導致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影響,這使得財務管理主體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對新出現的網上公司、虛擬公司更是如此。當若干個企業共同投資于一個大型項目時,該項目的財務管理主體不再是一個企業法人,而是一個超越企業法人的機構。企業財務管理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僅包括股東、經營者與員工、政府、顧客,還包括社會公眾、環境保護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及所在社區等。
(四)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戰略升華
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戰略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首先,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投資決策的重點。企業把無形資產(如知識資本等)作為戰略資本來培育,在既有有形資產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獲得無形資產來改善企業的軟環境,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其次,將資本經營納入財務管理。企業所有者通過資產重組、負債經營與債務重組、產權重組的方式把各種資本(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有效經營,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值;最后,建立利益相關者的財務管理體系。研究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求、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權利及行使方式等,以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最大化。
(五)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治理模式轉變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的日益強化,各利益相關者在財務治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股東至上”的財務治理模式受到強烈的挑戰,遵循“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建立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相結合的財務治理模式將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其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決策機制。(1)改革股東本位的治理結構,建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董事制度,明確外部利益關系人有權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2)引入財務控制權相機配置制度,形成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激勵。2、財務激勵機制。(1)經營者確立責任經營的價值創造理財觀,將其納入組織學習和戰略過程中;(2)社會增加值(SVA)考核是財務激勵的重點。全面改革企業考核機制,將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納入業績評價體系,構建社會增加值與經營者薪酬互動的激勵模式;(3)鼓勵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建立社會責任基金,投資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以此激勵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3、財務約束機制。(1)建立利益相關者代表進入監事會的共同監督制度;(2)加強企業在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業績審計;(3)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企業行為的約束作用,促使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五、結束語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財務管理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分析”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利己利他的最優抉擇,可以轉化為持續增長的財務收益。面對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強烈挑戰,企業的財務管理必將在財務管理目標、財務管理文化、財務管理主體、財務管理戰略以及財務治理等五個方面發生相應的變革和創新,這些將極大地推動企業財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推動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茜璇.論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J].企業導報,2009(5).
[2] 陳其耐.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其管理實踐思考[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3] 鄧學衷.社會責任環境下企業財務治理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 張兆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 [J].會計研究,2009(3).
[5] 劉淑華.社會責任觀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構建[J].會計之友,2008(12).
[6] 矯麗會,屈學書.略論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2).
[7] 李巖青.淺談企業理財文化與財務管理創新[J].經營管理者,2009(8).
[8] 李紅.財務戰略管理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09(S1).
(作者單位:廈門港務疏浚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