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敏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翻譯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其現狀概括起來就是“四不”,即考試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編,教師基本不講,學生基本不練。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 老師普遍采用英語教學, 目的是提供英語交際的情境, 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培養他們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 現在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對翻譯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只是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上課時對一下答案或者直接用投影儀給學生演示一下,沒有給學生較系統地介紹一些翻譯常識和技巧。而學生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漸漸喪失學習積極性,導致其最終處于不練的狀態。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發展策略
1.考試要考——四級新題型中翻譯為必考內容
2007年1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全面實施改革,增添翻譯的新題型,和以往的英譯漢不同,新題型的翻譯改為漢譯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種題型的考試形式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占卷面總分的5%。這充分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選用四級考試的材料,也可結合四級考試中漢英翻譯的要求進行教學。
2.教材要編——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多增翻譯資源
目前,大多數英語教材中都編有英漢互譯的句子以及段落,應該說教材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翻譯練習機會和材料。而且在大學英語四六級開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單是其歷年真題、預測卷以及專項翻譯練習的題目也足夠多了,雖然這些材料大部分都是簡單的句子翻譯,但卻可以是培養學生翻譯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句子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基本語言單位,具有相對完整的意思。因此,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要從句子翻譯開始。同時也要呼吁相關教育出版部門在教材中增加完善系統的翻譯知識、翻譯技巧,使師生能夠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學有所依。
3.教師要講——將英漢對比法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中
現在大多數的翻譯教程都以介紹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為主, 而回避了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筆者建議教師在課堂上可適當深入淺出地講授些翻譯理論,諸如翻譯的基本原則“信”和“達” ,程度較高者可適當接觸“雅” 。同時介紹翻譯的兩種常用方法:直譯和意譯。如遇到考察習語等與文化相關的翻譯時,不妨介紹一下文化差異與文化空缺。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做全面、透徹的熟悉和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的主要差異, 才能真正達到“信”和“達”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英漢句子中主、謂、賓的詞序基本上一致,但英語詞序倒置現象較多。如“What a beautiful building it is!( 多么漂亮的建筑啊! ) ”
英語多用連詞、介詞來表示詞、詞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漢語很少。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譯為摘要: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類似的異同還有英語有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且有時態、語態的變化,而漢語動詞可連用且無時態變化;英語忌重復,常用代詞、省略和變換的表達方式,而漢語習慣用重復表強調;英語謂語必須在人稱、數上和主語一致,而漢語的句子結構較松弛;漢語常用無主句, 而譯成英語時則常用被動語態等。所以教師應抓住英漢的這些特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指導,使其避免母語的負面影響,增強對英語的敏感度。
4.學生要練——應當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測評
傳統的翻譯教學, 教師講解太多,學生實踐機會太少。講評課也基本上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但翻譯活動實踐性較強, 因此翻譯教學應精講多練,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此,“批評法”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即讓學生完成翻譯練習后繼而對譯文進行自我或相互間的評改, 在此過程中培養其應變、創造及譯文鑒賞能力, 提高實際翻譯水平。筆者建議各高校在測評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翻譯能力的測評。測試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可以借鑒四級新題型中的漢譯英填空題形式,還可以有段落翻譯,英漢句子翻譯,或者是組織幾次翻譯競賽等。
三、結論
翻譯技能是語言基本功之一, 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翻譯教學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 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也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 真正使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