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
一、 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社會主義大國如何實現經濟體制轉軌;由于受前蘇聯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影響。中國選擇了國家動員和分配資源,重化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實踐證明這不是一條成功之路。1978年底,中國實現了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改革開放成為基本國策。其主線之一,是調整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
二是發展中大國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發展。也受到當時國際環境的影響。戰后多數新興國家面臨著兩個不同的戰略選擇:一是出口導向;另一個是進口替代。當時一些最有影響的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是無法通過出口實現經濟起飛的。如當時的普雷維什、辛格和納克斯等都持這種觀點。后來的事實證明,出口導向模式的發展業績要好于進口替代。但“一切為了出口”的小經濟體模式是否適用于大國,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迷。
這兩個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鄧小平說過,“改革、開放是一個新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實踐證明,步子放大些有利。當然步子大風險也就大”。
二、 中國的大國特征
首先,中國人口眾多、內需容量大,總儲蓄高。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和貿易大國時,與世界經濟形成的互動關系就會成為影響相互決策的大問題。其一,人口眾多。2005年,世界人口超過1億人的發展中國家,有中、印、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亞、墨西哥。其二,內需容量大。2007年,中國內需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GDP的年均增長率達11.4%。其三,總儲蓄率高。2004年,中國總儲蓄率為46.57%,遠高于美國的14.3%、法國的20. 7%、日本的25.5%、韓國的31%、墨西哥的20.8%、印度的28.3%。總儲蓄率一旦轉化為有效增長動力,其對世界增長的影響不可低估。
其次,中國有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政府一旦動員資源向一個方向努力時,其影響重大。這次奧運會開幕式的巨大成功也證實了這一點。
再次,中國制定了以出口導向和招商引資為主要抓手的外向型戰略,集聚了全球的資源、工序和要素。如中國2007年的進出口總值達21738億美元,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900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超過18000億美元。其中,進出口額的五成、工業增加值的二成以上是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這既進一步放大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也增加了中國的南北矛盾和南南沖突的大國困境。
三、 改革開放與國有經濟體制演變
(一)培育和發展市場經濟主體(1979-1992年)
1.對國有企業“減稅讓利”。
2.非國有企業實行低稅負政策。
3.三資企業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所得稅實行“三減二免”政策。
(二)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1992-2001)
問題:一是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實行不同的差別稅率;二是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承擔了巨大的公共部門應承擔的責任,資產負債率偏高,1994年國有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是68.5%,考慮明虧和潛虧則更高。三是技術改造存在大量缺口,據統計,國有工業企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的比重不到10%。四是社會保障缺口很大,企業都把應留下來用于養老、醫療和住房方面的錢用于了資本積累。
一是公平稅負。新稅制統一了內資企業的流轉稅,1993年以后實行新的稅收征管制度,堵塞了稅收征管上的漏洞,進一步縮小了企業間實際稅負的差距。
二是理順了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實行新稅制后,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一樣,在全面實行《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的基礎上,依法繳納所得稅,稅后利潤按資分配,實現了政企分開、利稅分流。同時,考慮到國有企業比較困難,國家對國有企業稅后利潤實行暫不上繳政策。
三是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為中央稅,主要是關稅,海關代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將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主要稅種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種,主要是增值稅,其中75%歸中央,25%歸地方;將適合地方征管的稅種劃為地方稅種,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屠宰稅等。
1993-2001年,實施新稅制后,財政開始全面退出了競爭性領域,不再對工業企業進行投資。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又進一步明確國債資金不用于工業項目。
(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體制階段(2001以來)
國有經濟要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即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里,國有資本要保持“絕對控制力”。
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行業,國有資本要保持“較強控制力”。
自然壟斷行業的特點:一是存在網絡供應系統的規模經濟效益;二是資本剛性沉淀;三是這些行業中的多數企業提供的是公眾所需要的基本服務。
七大行業中的電網、電信(網絡設施部分)、民航(航空基礎設施)符合這一定義,應該由國有資本絕對控制。但電力、石化、煤炭、民航(非基礎設施部分)、航運,這些應該屬于競爭性行業,具有充分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生產的是完全可以通過市場銷售的私人物品。
這些命脈行業和關鍵部門,大部分都是利潤回報比較高的。央企之所以能獲得高額利潤,主要拜央企所在的行業所賜。從最近3年以來的央企經營業績看,利潤排名前40強的企業,瓜分了央企95%的利潤,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運輸和電力等行業。
四、對外開放的成績及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產品結構曾經歷了兩次大的轉變。第一次發生在1986年,紡織服裝出口首次超過石油出口,實現了由資源型產品出口向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紡織品出口的轉變。第二次發生在1995年,機電類產品出口超過紡織服裝類,開始實現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轉變。
由此可見,目前競爭優勢一是體現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二是體現在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的勞動密集型機電產品以及IT等高技術制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區段(如零部件生產和組裝區段)上。而中國大陸的競爭劣勢一是體現在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上,二是體現在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產品上。這就決定了中國大陸主要出口相對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工序,進口資本/技術或資源密集型產品。
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國內對一些重大問題始終有著分歧和爭論。在對外貿易領域,如“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的戰略取向;加工貿易的作用和轉型升級方向;國際分工地位以及進口的作用等問題;在招商引資領域,如“市場驅動型”、“成本驅動型”、“資源驅動型”外商直接投資的綜合成本與效益;跨國公司尋求股權、市場份額、品牌和技術控制力;外資增加就業、GDP和稅收、技術外溢與帶來污染和耗能等問題;在國際收支領域,如貨物貿易順差和服務貿易逆差,外匯儲備性質及運用,人民幣升值及資本項目開放,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等問題,一直有廣泛爭論。但對外開放對改革和發展的貢獻,是得到一致公認的。
日本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供借鑒。曾幾何時,研究和模仿日本產業政策成為美國決策層的時髦,“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幾乎成為信條。然而,“日本病”造成了10年經濟停滯。1950-197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年均增速為9%;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為4%;1990年到現在則降至約1%。日本既有豐田等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也有農業、批發零售、銀行保險、不動產、物流運輸、以內銷為主的制造業等效率相對低下的產業。尤其是政府產業政策明確扶持的主導產業反而沒有競爭力。波特的研究說明:日本在全球市場上具備競爭力的產業相對很少,其出口集中度更象加拿大和韓國,而不象美國和德國。其次,日本公司的利潤率長期低于國際標準,其制造業資產收益率幾乎是美國的一半。再次,日本企業受到國內保護,即使這些產業始終沒有競爭力。第四,國內低效率導致一些企業把業務轉移到海外。最后,整個90年代,日本產業更新停止。使得日本不僅在生物技術、環境技術、新興服務業缺少新的突破,而且在通訊、多媒體、軟件、微處理器、網絡等領域落后于美國。如日本不再是半導體的領先者,美國已經取而代之。因此,國際上曾有人預計日本將在10年后趕上美國,但日本現在的經濟規模連美國的40%都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政府一直在推遲結構調整。如日本銀行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的資本充足率和贏利率等指標衡量,一直缺乏國際競爭力。但由于缺少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競爭機制,至今還沒有調整到位”。日本管理中缺少戰略,其風格是和競爭對手做一樣的事情,但做的更好。這種觀念導致了競爭的趨同和相互模仿,侵蝕了價格,破壞了利潤。從1991年3月開始,房地產價格直落78%,日經股票價格指數從38915日元跌到13000日元,停滯長達10年。對此,日本政界流傳著日本被英美資本主義擊敗的言論。反思起來,問題有三:泡沫經濟破滅;規制過多和保護過度;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立國的戰略轉移失敗。
上述分析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示:
其一,中國也到了從出口導向到內需立國的戰略轉移時期。客觀上要求出口從“量”到“質”,加工貿易從“特殊”到“一般”,進口從“限”到“放”,發展從出口導向到內需立國的轉變。這個轉換,首先在戰略上是從外向型向開放型,在激勵導向上是從優惠出口和招商引資到公平競爭和開放競爭,在體制上是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并扶持內生性增長為基本方向。
其二,中國也到了比較優勢轉型升級的時期。從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是一個必然趨勢(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內在要求),勞動力相對成本上升是一個必然趨勢(劉易斯拐點的內在要求),資源和能源價格上升也是一個必然趨勢(節能優先和環境優先戰略的內在要求)。這就要求比較優勢實現動態的轉型升級,要求產出結構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增值能力,要求市場和投資軟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其三,中國也到了要統籌對外開放與深化改革的時期。對外開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開放有利于發展要以深化改革為基礎。為此,應加快推進一些不應再延遲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之間職能科學界定等重大改革。
其四,中國也到了進一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時期。目前的挑戰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制造業競爭力大而不強。我們的研究表明,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93%沒有研發投入,研發產出的發明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里。按照美國海關統計數據,1995年至2006年,我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95%是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90%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其次,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很薄弱。從為生產提供中間增值服務的部門來看,跨境運輸、技術貿易、金融保險是服務貿易的三大逆差項目,咨詢和資訊,會計和法律等專業服務的競爭力也不強。再次,對外資產贏利能力較差。2007年底,中國對外金融凈資產10220億美元,增長67%,其中資產22881億美元,增長39%,包括對外直接投資1076億美元(5%),證券投資2395億美元(10%),其他資產4061億美元(18%),外儲15349億美元(67%)。如果外儲持有10年期美國國債,其收益率僅為4.12%,剔除通脹因素之后的實際收益率僅為1.86%;與此相比,2006年,在華三資企業的年凈資產收益高達21%。這些問題都是在下一步改革開放中逐步加以解決。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相對勞動力成本持續大幅上升,節能減排和環境優先對開放提出了新要求,巨額外匯儲備資產帶來了人民幣升值和宏觀調整的巨大壓力,都說明出口導向和招商引資引領發展的外向型戰略到了需要調整的轉折點。這個戰略、體制和機制的調整,將改變過去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的基本格局,用內需、金融和技術創新引領未來的發展。新形勢下,開放將賦予新的內涵,用未來20年的時間構建中國的全球生產體系,將是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關鍵一步。全球引智、開放競爭、要素創新、國際合作,將是中國新一輪開放的主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