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玲
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緊緊抓住全球產業轉移和入世機遇,充分
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取得歷史性飛躍,貿易大國地位初步確立。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對外貿易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是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世界貿易的貢獻日益增強
2007年進出口總額近2.2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05倍,占世界貿易比重從1978年的0.78%提高到2007年的7.7%,世界排名由第29位躍至第3。從“互通有無、調節余缺”到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對外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持力量、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和國內供應的穩定來源,在帶動就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方面作用日益增強。我國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8.8%攀升至2007年的67%,直接帶動就業8000多萬。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了世界經貿格局,2007年,對世界貿易增長貢獻率超過10%。質優價廉、種類豐富的“中國制造”使全世界從中受益,進口占全球比重由1978年的0.8%升至目前的6.7%。成功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各種挑戰,履行入世承諾,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是外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擴大開放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30年來,我們逐步建立了開放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外貿管理體制。外貿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完善,進出口商品管理日趨規范,逐步減少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商品種類,貿易便利化進程不斷加快,進口關稅總水平從開放初期的50%降至9.8%,基本取消進口非關稅措施。逐步放開外貿經營權,推進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過渡,外貿經營主體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2家發展到目前的70多萬家。加強了外貿行業中介組織建設,六大進出口商會“協調、指導、咨詢、服務”的作用日益突出,會員企業由不到1500家發展到近3.8萬家。
三是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我國對外貿易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30年來,我們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了國內市場穩定供應,也使全世界分享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口相當于進口了1/4面積的耕地,也為全球農民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保障。30年來,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深化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繼加入WTO后,積極推進自貿區談判,目前已完成和在談自貿區12個,貿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幾個發展到目前220多個,發展中國家占我貿易比重從42%左右提高到48.6%。
二
過去的30年,我國對外貿易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今天,站在對外開放新的歷史起點,必須把握新形勢,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投資、需求和出口協調拉動。
從國外形勢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市場風險增多,全球優化資源配置的步伐加快,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國經濟的互動越來越強,關聯度越來越高。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日益明顯。
從外貿自身發展看,也面臨著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和困難。比如,數量、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不夠,數量和規模發展較快,質量和效益提高較慢;雖然工業制成品已占出口總額的95%,但中低檔次,技術含量偏低的產品所占比重還較大;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所占比重還比較低;外貿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約束;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
三
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平穩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一是經濟實力明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GDP達到24.7萬億元,規模位居世界第四,比1978年增加了67倍,年均實際增長9.8%,預計今年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對外貿易具有堅實的國內發展基礎。
二是產業基礎好。我國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產業配套能力已經具有全球競爭力,出口產業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出臺措施大力推動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企業加快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步伐,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明顯增強。目前,我國17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700多種產品出口世界第一。
三是出口有競爭優勢。我國傳統出口產品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目前雖然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但對需求彈性較小的消費品影響相對較小,我國傳統出口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日用消費品,如鞋類、家具、陶瓷等,在質量、價格、花色品種等方面仍有較強的優勢,并且深受世界消費者的歡迎。
四是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政策及時、措施到位。近期,國家及時調整政策,隨著調整出口退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到位,有助于增強企業進出口信心,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外貿穩定增長。
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外貿發展要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思路與舉措,在保持進出口平穩增長的基礎上,加快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品牌、技術和營銷為重點,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力推動外貿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從低成本、低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優勢轉變,實現對外貿易規模、效益同步增長,產品結構和貿易方式結構更加優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營銷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在具體措施上,我們考慮:
一是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一要運用經濟、環保、質量、安全監督等綜合措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發展節能環保型出口產品;二要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增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定增長;三要優化進口結構,完善各項進口調控措施,增加國內市場有需求的消費品進口。
二是完善外貿發展的自主調控機制。一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外貿持續協調發展的各項政策體系,發展壯大出口主體,推動企業積極培育自主品牌,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提高綜合競爭力;二要建立和完善外貿風險防范機制,增強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風險防范能力。
三是構建合理的全球市場布局。一要加快推動市場多元化,豐富市場多元化戰略內涵,在深化出口市場多元化的同時,加快推進進口市場多元化;二要積極開拓中東、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國家市場,創新和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方式。
四是深化外貿管理體制改革。一要繼續完善外貿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行政手段,加快管理手段創新,加強部門協同管理,完善財稅、金融等調控和促進手段;二要充分發揮行業中介組織作用,強化行業協調自律機制,促進行業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