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涓 白 燕
韓國對華直接投資開始于中韓建交時的1992年,雖然起步較晚,但增長迅猛。中韓建交15年來,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無論是項目數還是實際使用金額、增長速度都超過了我國平均水平,而且仍然呈現強勁的增長趨勢。截止到2006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額已經達到349.99億美元,占世界對中國直接投資額的4.97%,居于第六位,是中國重要的引資來源國。
本文將探討韓國對華投資的特征,首先分析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然后指出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的現狀
1、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行業結構
本文將取韓國從金融危機后恢復韓國對華投資慢慢開始步入正軌的2001年和最近的2007年作對比來做動態的分析。隨著中國入世后對服務業市場的逐步開放,韓國企業對華投資表現出制造業比重逐年下降、服務業比重逐年上升的趨勢。如表2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統計,韓國企業對華投資制造業比重由2001年的92.4%逐年下降。2007年下降為66.6%,而在制造業逐年下降的同時,服務業卻逐年上升,尤其是金融保險業到2007年一躍增長到占總投資額的16.3%。


近年來,中國的勞務費和地價正在快速提高,以利用中國勞動力為主的投資難以進入中國市場。伴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擴大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政府吸引外資的政策轉向了新興產業,所以韓國對華投資正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像三星、現代、LG和SK等韓國大型企業紛紛推進了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行業的投資。如表2,在投資制造業結構方面,屬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纖維與服裝、鞋與皮革等的占比分別從2001年的16.79%、2.77%逐漸減少至2007年的5.87%、1.11%,屬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電子通信裝備、機械類等的比重分別從32.56% 6.44%增加至40.26% 16.54%。
2、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區域結構
過去韓國對華投資主要以山東省為中心,明顯偏重于環渤海地區。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地理位置與韓國臨近,交通方便,而且文化、習俗、語言與韓國相通、便于交流,還可以提供廉價勞動力,另外山東省政府對韓國企業實行優惠政策也是韓國對華投資偏重韓國的主要原因。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江蘇和北京成為吸收韓資增長最快的省市,韓國對江蘇省的投資從2001年占總投資額的7%到2007年占總投資額的29.8%,增長了20多個百分點,成為2007年吸收韓資最多的省份,超過了一直排在首位的山東省。對北京的的投資也從2001年的3.7%增長到2007年的占比18.7%,為2007年吸收韓資第二多的國家。
總體來說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的地域是從北方向南方,沿海向內地慢慢擴展,現階段對中國三大經濟圈的投資都在慢慢增長,以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圈最突出。主要原因是這兩大地區外商投資環境較好而且已經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隨著產業配套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和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韓國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投資還將進一步增長,這些區域將會成為韓國對華投資的主要區域。
3、投資主體和投資規模的發展變化
通過下表2001年和2007年數據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韓國對華投資的主體由中小企業慢慢向大型企業轉變,2001年中小企業的投資額大于大型企業的投資額,但是到了2007年大型企業的投資額則遠遠超過了中小企業。根據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將會有更多的韓國大型企業進駐中國,并帶來更多資本密集型項目。
從投資規模來看,大型企業的投資規模遠遠超過中小企業,2007年大型企業的投資規模超過七百萬美元,而小型企業的投資規模則只有三十萬美元。通過表2可看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額所占比例大于其項目數所占比例,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恰好相反,說明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規模比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同樣通過比較表3中各個區域的投資金額所占比重和項目數所占比重,可見對山東及周邊地區的投資規模比較小,而對于江蘇省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和北京市的規模則比較大。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韓國對華投資在投資質量和投資數量和投資區域三方面上都有較好的發展,但目前韓國對華直接投資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韓國對華服務業領域投資不足,偏重制造業領域
雖然近年來韓國對中國投資在這幾年增長迅速,但服務行業投資則增長相對緩慢,目前服務業在韓國總投資額中占比重相對制造業來說還是偏小。韓國對華服務業投資跟其他中國主要外資來源國比起來還有相當的差距。據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統計,以2006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計,韓國對華服務行業投資最多的三個行業占全國同期吸收韓資總量的7.18%,同期歐盟和日本的數據分別為38.7%和20.51%,可見韓國對中國服務業投資明顯不足。據表1,除了金融保險業的比重達到16.3%之外,其他服務業的投資比重都不足5%,而且通過比較01年和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除金融保險之外的其他服務業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在這6年的時間里只有一個微小的增長,同韓國對華投資總額的快速增長相比更突顯了韓國對我國服務業投資的不足。

2、韓國對華投資技術水平偏低,技術外溢效果不明顯
雖然近年來韓國對我國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增長迅猛,但是即使同為資本密集行業的投資,其投資的技術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嚴格來講,技術的衡量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只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很難用具體的數據對其進行描述。因此本文用在考察韓資的技術含量時采用間接數據,即韓資企業在我國境內獲得的專利授權數量來衡量韓資的技術水平,眾所周知,專利授權數量可以反應技術創新能力。如表5所示,與日本、美國、歐盟主要國家在我國獲得授權的專利數相比,除了實用新型,發明和外觀設計的專利授權數與其它幾國相比,韓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此外,相對于歐美許多企業紛紛在中國設立技術和研發中心相比,大多數韓國企業還是選擇把研發中心設在韓國國內。限制了知識和技術的擴散,也為我國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從而影響了我國貿易機構的優化,不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調整。
3、韓國對華投資區域集中,加劇了與我國企業的競爭
從韓國對華投資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明顯偏重東部地區,從2002年到2006年對東部的實際投資金額占比都達到了93%以上。從動態來看,韓國對東部的實際投資金額從2002年的占比93.82%到2006年的占比97.43%,四年的時間里增長了將近4個百分點。而韓國對中部和西部的實際投資金額從2002到2006年對中部和西部實際投資金額之和占比從5%降低到2.05%,說明韓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趨勢是繼續向東部發展。這種發展趨勢一方面由于在東部投資的韓國中小企業技術水平和我國本土企業水平相當,加劇了韓國企業跟我國企業的競爭,不利于我國東部本土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劇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三、對策建議
針對韓國對華投資現狀和問題,有以下建議:
1.加大服務業吸收韓資力度
有序的進行服務業的開放,并進一步改善服務業投資環境,特別是加強軟環境建設,培育產業集群優勢,創造綜合經濟優勢,為服務業外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制定相關的產業激勵政策,吸引和推動韓資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其次,可結合實際情況適量利用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韓資服務業大項目,有利于吸引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韓國大企業集團,吸引其對華投入更多的服務業項目。
2. 大力吸收高技術含量的投資項目
制訂環保壁壘抑制技術含量低、破壞環境、消耗能源以及生產力過剩行業韓資的進入,引導韓資向高端技術領域進行投資;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韓國企業在中國進行技術研發;同時我國企業自身應充分利用相關技術外溢的機會,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再創新,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研發能力,以推動本土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3.加快建設吸引韓資的投資開發區,以發展循環經濟項目
加快建設吸引韓資的投資開發區,形成以各個行業企業進行配套生產的方式,降低區域經濟的合作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環境保護,淘汰技術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事故的生產裝備和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產業技術的創新能力,進一步發揮協作優勢,通過貿易、投資促進產業融合、技術發展和人才交流,培育優勢產業集群,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4. 發揮地區的引資優勢,加快大項目的引進
針對中國各個區域吸引韓資發展情況不同的現狀,應采取不同的政策,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提高利用韓資的質量從而促進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對于勞動密集型為主的韓國企業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中西部地區應該針對自身特點,制訂適用本區域發展的特殊引資政策,首先應以吸引勞動密集型韓資的投資為主,逐漸的轉變為吸引技術含量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韓資。
對長三角和珠三角來說, 應充分利用市場環境和產業基礎,通過有選擇地抬高外資進入長三角的技術與環保壁壘來提升引進韓資項目的技術水平,增加技術外溢的價值,從而有利于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此外,還可通過加強與韓國著名公司的合作來利用其品牌效應,培育長三角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對環渤海來說,作為與韓國最臨近的地區,要充分利用好人文地理優勢,東北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相對發達的交通條件,只要在體制和政策機制上能進行更靈活的調整,相信不論是第一、二、三產業,都會激發對韓國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投資欲望。
參考文獻:
[1]韓國進出口銀行網站公布的統計資料。http://www.koreaexim.go.kr/en/.
[2]中國外商投資報;http://www.fdi.gov.cn/pub/FDI/wzyj/yjbg/default.jsp?mm=3.
[3]金容善;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外資政策的變化與韓國企業的對華投資;[J];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第3期.
[4]楊順;韓國對華投資現狀淺析;[J];亞太經濟;2006年第2期.
[5]游德升;韓國在華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和趨勢分析;[J];商業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