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產業集聚的特征也開始在服務業中出現,如曼哈頓模式、倫敦金融城模式、東京新宿模式、上海陸家嘴金融服務業集群、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貿易服務業集群。由于服務行業包含的內容龐雜,其提供的服務產品功能和服務對象存在差異,影響其布局的因素也不同,因此服務業各行業的集聚特征也不同。
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社會物質生產提供各種非實物形態且不直接參與生產或物質轉化的服務業性行業,其具有中間投入、高度專業性、高資本密度、高產業關聯度、信息與知識密集等特征。正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這些特征要求其在空間集聚的趨勢更明顯。中間投入意味著不需要和服務的最終需求者緊密結合,可以借助一些網絡工具、虛擬空間等現代信息手段部分代替面對面的服務;生產性服務業要求的專業性程度越高,生產就越集中,越容易向最具有發展條件的區域集中,獲取規模經濟;高資本密度需要資金的大量集中投入,資金的集中投入也容易形成產業集聚;高產業關聯度需要相關聯行業緊密結合,形成產業鏈,為了節約運輸成本,產業鏈往往在地理空間上進行集聚;知識和信息只有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才能形成共享和創新效應。而集聚又能給服務企業帶來一定的正外部性、規模經濟效應以及范圍經濟效應。
本文主要從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和區域集聚程度兩個角度較全面測算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程度,對其進行評價和分析。
一、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現狀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顯著。1996~2005年,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已從401.79億元增長到1852.07億元,增長了3.61倍;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從30.92%增加到34.42%,提高了3.5個百分點;從業人數從141.42萬人增長到210.59萬人,增長了48.91%。從各主要指標占全國的比重情況看,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經營規模不是很大,但企業盈利能力較強。2004年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國各省市第4位,占全國的6.42%;但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利潤總額居全國各省市第3位,占全國的9.68%;從企業平均利潤看,浙江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利潤水平是全國的近1.2倍。
在全省1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生產性服務業占當地國民經濟比重最高的是杭州、舟山和溫州市,其次為寧波、麗水和金華,其余地市所占比重均較低。但從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來看,除了杭州市仍為最大以外,其余依次為寧波市、溫州市、紹興市、臺州市、金華市、嘉興市、湖州市以及麗水、衢州市和舟山市。其中,杭州、寧波、溫州是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集中地,三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幾乎占到全省一半以上。反映在從業人數上,2004年,杭州、寧波、溫州三市僅城鎮單位從事生產性服務業的人員就占全省城鎮單位生產性服務業人員的52.1%。
此外在浙江“產業集聚”或“塊狀經濟”是一大特色。截止2004年,浙江省共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區塊604個,其中工業區塊601個,農業區塊3個。浙江的服務業是隨著塊狀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是為企業提供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加工服務、流通服務、技術服務、融資服務等配套企業和中介機構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終端企業+配套企業+專業市場+中介組織”的網絡化生產體系。2004年,在285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中,配套企業占企業總數30%以上的85個,其中50%以上的34個,原材料、中間產品本地配套比重30%以上的91個,其中50%以上的48個。按照配套企業占企業總數30%以上的、各類中介組織比較健全等標準衡量,2004年在285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中,約50個塊狀經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網絡化生產體系。
二、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水平測度與分析
結合浙江省服務業數據的可取程度,從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和區域集聚程度兩個角度測算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程度,本文選用了赫芬達爾指數(H)測算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內的企業集聚程度以及區位商法來測算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集聚分布特征。
1、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
行業內的企業集聚是指某一行業內的市場份額逐漸集聚在少數企業而獲得集聚經濟優勢的過程,其表現形式就是行業內壟斷的形成。本文試圖利用赫芬達爾(H)指數來描述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的集聚程度。赫芬達爾指數(H),亦稱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erfindahl- Hirshman Index)(HHI)。它是國際通行的反映專業化集聚效應的指標,實證分析經常用其反映專業化的程度。它是某行業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Xi為第i城市的某一行業產值,T是全省某一行業產值總和。一般來說,一個行業在全省越集中分布在某些市,集中度越高,指數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當該行業在浙江11個市完全平均分布時,指數值等于0.091。利用浙江省各市《統計年鑒》中服務業各行業數據,對2005、2006年浙江11個服務行業地理集中度進行了計算(見表1)。

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2006年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赫芬達爾指數平均達到了0.1544,比第三產業整體的赫芬達爾指數高出0.0129,驗證了理論上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較高的特性,也表明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較高。同時,生產性服務行業內企業的集聚程度呈現出細微的差別。其中,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指數達到0.1699,而最小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指數僅為0.1265。
利用赫芬達爾指數的平均值0.1544,把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分為兩類,一類高于平均值,另一類是低于平均值。結果顯示,高于平均值的行業有2個,依次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和金融業;低于平均值的行業依次為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從中可以分析生產性服務業中不同行業企業集聚程度的差異。高于平均值的二個行業特點是知識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集聚程度高可以驗證產業集聚的原因之一就是技術外溢,因為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創新,而企業聚集在一起更有利于傳播和交流新主意、新知識和新技能,引發知識擴散和學習效應。金融行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依賴性很高,經濟越發達,其發展業越快。此外金融行業和通信行業的集聚程度高還與我國對這些行業的壟斷經營有一定關系。房地產業集聚程度相對較低,這與當前土地規劃和城市生產生活需求相關聯,表明浙江省房地產的集聚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此外,交通運輸業低于地理集中均值,一方面該行業提供的是接觸緊密型服務,服務的提供點需要盡可能的靠近服務對象,既方便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又有利于節約企業成本。另一方面該行業競爭激烈,浙江的物流企業又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不象美國四家郵政公司(UPS,DHL,聯邦快遞,美國郵政總局)幾乎壟斷了整個美國郵政、包裝和貨運業,因此浙江的交通運輸業集聚程度較低。
上文赫芬達爾指數雖然揭示了浙江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的集聚程度,但是忽略了其在浙江的具體布局。為了解決這一不足,本文利用區位商分析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的地理分布。
2、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區域集聚程度
行業的區域集聚是指某一產業在特定的地理區域集聚形成競爭優勢的過程,其表現形式就是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本文利用區位商法來揭示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地理集聚特征。區位商是用來衡量區域內部的某一部門專業化水平的系數,是對區域某一產業現對集中程度的度量。區位商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ei為某市服務業i部門產值,et為該市服務業總產值,Ei為浙江省服務業i部門產值,Et為浙江省服務業總產值。Li為區位商,區位商大于1,說明該市該產業在浙江具有比較優勢,區位商大于2,則優勢十分突出。通常,只有區位商值大于1才能說具有產業集中傾向。
本文使用浙江省各市《統計年鑒》中服務業各行業產業數據,對2005、2006年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地理分布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如表2。

從表2可知各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的區位商大多集中在0.7~1.2之間。 2006年寧波、嘉興、湖州、衢州、舟山、臺州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中呈現出集聚優勢。其中舟山的交通運輸業區域優勢十分明顯,主要是其海洋運輸的優勢使然。杭州、溫州、湖州、金華、麗水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形成集聚優勢。杭州、寧波、紹興、麗水在金融業形成集聚優勢。杭州、寧波、湖州、紹興在房地產業形成集聚優勢。表明浙江各市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優勢正在形成中或初步形成,其地理分布不均衡。

從圖1可以得出,服務業各行業區位商大于1形成集聚優勢最多的城市是杭州、寧波、紹興、湖州,有3個行業;其次是麗水有2個行業;最后是溫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為1個行業。該結果與浙江省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致。表明浙江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三、促進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上文的分析可知,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內企業集聚程度較高,但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優勢在浙江各市正在形成中或初步形成,其地理分布也不均衡。為了進一步提高浙江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優勢,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培育物流龍頭企業,提高物流產業集聚程度。根據上文分析可知物流行業已經成為浙江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最薄弱的行業之一。當前浙江交通運輸倉儲業集聚程度低,很大程度是由于該產業由大量中小企業構成,無龍頭企業支撐。同時這些中小企業無法共享物流整體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從而培育物流龍頭企業,有利于物流業資源配置,發揮集聚優勢。
第二,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開放服務業。浙江金融業和通信業的集聚程度高于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平均水平,有部分原因是由于這些行業以國有壟斷為主。因而這些行業民間資本進入比較困難,市場透明度不高,競爭能力偏低,信息不對稱。要獲取更有效的集聚優勢,就要允許外資和各種民間資本參與更多領域的服務競爭,有更多形式的企業進入這些行業的市場。
第三,搭建服務業集聚的平臺——城市化。服務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主要追求企業間各種信息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補性,以及高度熟練的勞動市場等。能夠滿足服務業這些發展要求的往往是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因為城市聚集了人口、資源、信息和市場,創造出服務業發展所需的市場需求量和經營的規模效益。作為人口高度密集、收入水平較高的城市區,對金融、房地產等生產性服務需求巨大,對服務產品供給的拉動大大強于非城市地區。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城市化不僅僅指城市空間的擴大,而更是市場氛圍、文化影響等城市軟性條件的提升。因此浙江要充分合用城市基礎資源,加快城市化軟實力的提升,為服務業集聚的奠定基礎。
第四,注重政府在服務業集聚過程的導向作用。從國內外服務業集群的發展經驗來看,無論是自發型的產業集群還是引導培育型的產業集群,政府的積極規劃和適時調控對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或多或少都起了一些關鍵性的作用。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的發展需要構建有效載體,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規劃和引導服務企業,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鋒,等. 2005. 開放條件下江蘇產業集聚現狀與形成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4).
[2]李秀文,譚力文. 2008. 服務業集聚的二維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4).
[3]吳志鵬、汪全立. 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EB/OL] .http://www.zjeco.com.cn:88/ReadTxt.asp?id=000590
[4]徐強. 2004. 產業集聚因何而生——中國產業集聚形成機理與發展對策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5]鄭健壯. 2006.產業集群理論綜述及其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
[6] 張文忠. 1999.大城市服務業區位理論及其實證研究[J].地理研究(3).
[7] 周振華. 2005.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