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禮和
摘要: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面臨著如何認識社會發展動力、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如何認識發展等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是辯證的,中國化內含著現代化,中國化必須體現現代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現代化的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現代化;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 (2009) 06-0006-05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種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國情、傳統文化等結合起來,即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具體到我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另一種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相結合,以回應時代所產生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特征,即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具體到現在,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適合本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論必然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國情、與本國所處的時代環境相結合,而不能脫離其中的任何一個結合方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就是同時堅持了兩個方向,成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思想和理論,為我國開辟了一條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一、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從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現代化的開放性理論,它不僅有在空間上走向世界的理論氣度,還具有時間上面向未來的理論品質,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使得它自身具有進一步走向現代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性
1. 世界的變化。當今世界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全球化進一步深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來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替代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雖然這只是馬克思對由于資本的擴張而導致的世界市場形成的描述,但他已經看到了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的趨勢。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關系日益緊密,相互滲透,相互依存,資本、經濟貿易、勞務、技術、信息等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跨國公司不斷增加。同時,各國在政治、文化、軍事等其他領域也開展對話和合作,使得全球化趨勢在更深層次得以加強。其次,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當今世界雖然局部地區仍有軍事沖突、民族矛盾、核武器擴散等影響世界和平因素的存在,但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追求。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后,各國人民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嚴重破壞性。隨著冷戰的結束,兩大陣營瓦解,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把謀發展、促和平當成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代之而來的是,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科技不斷加速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進步,出現了互聯網、基因技術、智能產品、電子產品等,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
2. 我國的變化。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將“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中國共產黨由一個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革命黨變成了一個帶領人民當家作主的執政黨和建設黨,黨在不斷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秀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包括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出現了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干部腐敗嚴重、黨員信仰缺失等嚴重問題,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愿望強烈,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趨勢。
世界和我國發生的變化,要求我們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務實態度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沒有對世界潮流和時代特征的科學把握,沒有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不可能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任務。“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形成起來的。”[1]科學的理論必須為現實服務,必須能夠準確、及時地反映現實,科學地預測事物的發展前景和方向,指導事物向前發展。“一種新的理論總是新的歷史條件的產物,總是為了解決新的歷史任務而產生的。”[2]因此,馬克思主義應根據時代的變化發展,把握住世界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勇于面對挑戰,提出新措施,解決新問題,反映新特征,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
(二)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可能性
1.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要求實現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理論必然具有開放性的品質,開放性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條件。馬克思主義的這種開放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它隨著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吐故納新——揚棄過時的部分,生發新的內容。二是指一種科學理論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借助于此,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到完善、在理論內容上得到發展;或吸收其他學派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使自身在保持獨特內容與風格的同時得到完善和發展。”[3]第一種主要是指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特征,馬克思主義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發展而有所回應、調整,摒棄落后、陳舊的部分,不斷更新、發展新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勇于突破,敢于創新,在不斷的肯定和否定中與時俱進,實現了理論的時代性和科學性。第二種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汲取人類優秀文化和理論成果的營養,不斷使自身得以豐富和充實。馬克思主義就是在批判各種人類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吸取了其中有益和積極的部分,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成為其主要的思想源泉。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形成后,馬克思、恩格斯仍然時刻關注各領域的發展,不斷修正、調整自身的觀點,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理論,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品質決定其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盲目地排斥其他科學理論和優秀的思想文化精華,而應該及時跟蹤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的科學性。當前,時代的發展,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新的理論的形成,要求馬克思主義堅持開放性,實現現代化,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2.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要求面向現代化。馬克思
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指導著各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但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來源于實踐,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和基本觀點,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強烈的實踐本性,決定了它自身一定要關注時代的主題和歷史任務的轉變。”[4]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性要求馬克思主義不能是抽象、空洞、脫離實際的理論,而應該是能準確反映實踐,指導實踐,促進實踐的科學理論。實踐是在一定時代條件下的實踐,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主題和歷史任務,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出現不同的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也要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吐故納新,積極回應變化發展的時代所產生的各種新情況。“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內容。”[5]馬克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就是根據不同時代的不同主題和任務而提出和形成的,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質。當前,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時代主題的轉變等,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面對現實,回應挑戰,促進理論的更新換代,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反映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面對世界形勢和社會條件的劇烈變革,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面臨著一些不斷更新、充實和發展的挑戰性課題。
(一) 社會發展動力問題。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6]250“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6]251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所形成的,當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代表落后生產關系的階級并不會退出歷史舞臺,而是極力維護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新興的階級必然與統治階級斗爭,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在人類歷史上,不管是奴隸主階級、封建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曾經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資產階級的腐朽必然導致無產階級的革命,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6]272這個政權的性質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寫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時代已遠離現在幾百年了,當今時代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采取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工人階級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同時,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不斷改變和豐富世界人民的生活,不斷創造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科學技術和人才越來越凸顯其在國家中的地位和重要,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二)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馬克思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規律,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矛盾不可調和,勢不兩立。而今,資本主義國家非但沒有滅亡,而且通過調節、改善,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的社會職能,調和了階級矛盾,“社會主義因素”有所增加,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最大限度地激發著發展生產力的潛能,同時大量吸收了幾次科技革命的優秀成果,不斷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在一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向其余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傳播和輸入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企圖實現文化帝國主義。這些與馬克思、恩格斯當初所論述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反差。之所以有這方面的反差,是因為,“一方面,對資本主義制度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和緩解階級斗爭的潛力做了過低估計,失去了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事實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只能以當時深受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面臨生存危機的無產階級為藍本,去設想其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使命,過分強調了階級斗爭尤其是暴力革命對歷史進步的作用,不能說明當代發達國家社會合作趨勢的增強,以及階級斗爭在一定意義上正在成為達成社會合作的一種途徑的現象。”[7]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適應變化了形勢和條件及時地改進和調整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觀點,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科學性和活力的內在要求。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任務之一,就是正確、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新發展、新階段,把握資本主義國家的新特征,做到知己知彼,在更深層次、更高層面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挑戰作出回應,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色化發展道路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
(三)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馬克思為我們描述了共產主義的美好藍圖。在那里,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自由平等,按需分配。從1917 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開始,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將近100 年的歷程。在此期間,社會主義既經歷了蓬勃發展,也歷經了曲折和失敗,尤其是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后,社會主義事業遭遇了嚴重的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某一個時候發生了脫離實際的現象,對人民的情緒、人民關心的問題、人民的疾苦和憂慮,喪失了理解能力。黨的機構和黨的組織變成了官僚主義衙門,結果使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主動精神、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受到了削弱。”[8]此后,各國在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后,紛紛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國于1978 年實行了改革開放,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我國沖破了社會主義搞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的二元對立式思維模式,于1992 年創造性地發展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此外,如何使社會主義因素根植于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之中,在意識形態之中占據牢固的主流核心地位,穩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社會基礎是社會主義國家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由于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是跨越資本主義社會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低,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都相對薄弱。面對新時期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應如何正確反映、科學預測社會主義的發
展趨勢和特點,科學解答現階段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關鍵性課題。而且,良好的制度不是天生的,每一個社會制度都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如何克服思維局限和傳統認識,在自我批判和辯證否定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制度設計進行改革式革命,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理論性課題。馬克思主義只有在理論內涵上深化、理論境界上拓展和理論思維上創新,才能汲取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優秀成果,為社會主義的改革和建設提供前瞻性的理論指引和超越性的發展路徑。
(四) 發展的問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紛紛發展本國的生產力,把發展作為提高執政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發展一般分為物質發展、精神文化發展和生態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把發展理解為增長,偏物質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偏經濟發展忽視社會綜合發展,偏人的發展而忽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傾向。人類企圖通過發展占有“物”,擺脫“物”的控制和束縛,卻忽視了對“物”和生態的破壞會導致人的生存條件的惡化的問題。當前,發展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的問題,發展的模式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從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二是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三是從不惜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9]作為一種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時刻關注發展問題,在20 世紀90 年代還形成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走出了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主義中心主義的對立,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及其與人的關系作為一個核心問題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范疇,并以此來批判資本主義和構建真正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10]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發展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體現生命力,展示說服力,就要根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科學性的對策,促使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進入新的理論境界和發展階段。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不僅在于馬克思主義本身蘊涵的理論特性和科學品質,更為重要的在于對現實的回應與解答。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現代化的和諧互動,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更具說服力和生命力,更具有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價值和意義。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含著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突出的是中國的特色和氣派。現代化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世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回答當今時代各種理論與現實問題,這個現代化既包括中國的現代化,也包括世界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有民族傳統部分,包括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心理等,又有中國面臨的實際情況,這種實際情況很大部分是中國內部的實際,又包含國際的實際。每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都具有現代性特征,都是圍繞當代中國的重大歷史課題而提出來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和內容也無法體現出中國實際、時代特征、國際視野。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的內在關聯,進而在實踐中自覺地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化的有機結合,并使之在辯證互動中與時俱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回答的是中國的實際問題,中國實際問題是當下面臨的問題,包括中國當下的問題和世界的問題。理論來源于實踐,也必然服務于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回應時代的挑戰,回答時代的問題,才能為現實服務,推動實踐發展。每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都離不開對中國實際、世界環境和世界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和預測。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中,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世界文明多元化,科學發展觀等思想和論斷,既是對當代中國實際特征的準確把握和判斷,也結合和吸收了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以科學發展觀為例,從現代化角度上說,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是科學的現代化觀。它是建立在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科學分析和對中國國情的理性審視基礎上產生的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離不開世界,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以世界眼光和國家視野來著眼于本國的發展,從全球的高度指明中國發展的道路。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把握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吸取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指導中國實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提供理論支撐。
(三)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現代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一種現代化的理論,是在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理論全面批判和揚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理論。可以說,在當今,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價值和生命力就在于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指明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路徑。中國化是一個空間性的概念,“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11],現代化是個歷時性范疇,現代化即當代化,“體現了真理的過程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既要立足國情,又要放眼世界,做到中國化與現代化的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國,那就會脫離中國國情,做不好中國的事情;同樣,如果只研究中國、不研究世界,那就會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做不好中國的事情。”[11]離開了其中任何一條,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成為空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意識,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