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娟
摘要:百色起義是我黨在大革命失敗后較早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實踐,由百色起義所孕育的百色起義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作用和巨大的現實價值。它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摸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它所體現的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是引領當代人價值取向的一面旗幟;它所體現的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作風是當代人應發揚的優良作風,也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所蘊涵的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與當今共產黨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通。
關鍵詞:百色起義;百色起義精神;歷史作用;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 (2009) 06-0108-04
百色,一座英雄的城市,她的名字與一代偉人鄧小平緊緊相連。1929 年,鄧小平與張云逸、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攜革命火種而來,點燃山城的紅色風暴,勝利地發動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建立了轄廣西西部左右江流域10 多個縣100 多萬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我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1]305,是我黨獨立領導的又一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武裝起義,是中國各族人民爭取國家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在邊疆民族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這一偉大創舉,強烈震撼了西南半壁的反動統治[2]。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紅軍和百色各族人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百色起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精神之源,是無數革命先驅用鮮血和生命熔鑄的豐碑。如今,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起點,回顧80 年前那彪炳千秋的偉大歷史事件,愈發體會到百色起義的深遠歷史意義和巨大現實意義,更加感受到百色起義精神為我們傳承的歷史責任和無窮力量。
一、百色起義精神中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摸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先導意義
百色起義的勝利和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是鄧小平領導右江人民勇于探索、實事求是奮斗的結果。當時,革命處于低潮,黨內在階級關系上對民族資產階級缺乏正確分析;在革命道路上照搬蘇俄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論”。在百色起義和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實踐中,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正確吸取大革命失敗和南昌、秋收、廣州起義的經驗教訓,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靈活的革命策略思想,善于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黨的指示與廣西斗爭實際結合起來;尊重實踐,敏銳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成規,既借鑒世界經驗,又不照搬別國模式;大膽探索,敢于創新,堅決抵制共產國際和黨內“左”傾錯誤的干擾;科學地制定斗爭策略,大力加強各地黨組織和工農運動的領導,充分相信和依靠廣西各族人民,積極開展兵運工作,從思想和組織上改造并掌握了一部分國民黨軍隊[2];與廣西的國民黨左派俞作柏、李明瑞等重建革命統一戰線,推動廣西革命形勢發展;突破“城市中心論”的教條主義框框,把中共在南寧掌握的正規部隊開赴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右江地區,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到農村的轉移,以其光輝實踐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正確性;制定切合右江地區實際的民族、土地政策,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平分”、“共耕”、“沒收豪紳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給農民”等辦法開展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運動,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支持紅軍革命戰爭;果斷改變中央指令紅七軍攻打柳州、桂林、廣州等大城市的錯誤計劃,率領紅七軍北上江西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面軍會師,保存了紅七軍的有生力量。從百色起義中所體現出來的勇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半個世紀后對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巨大的借鑒和啟示意義。鄧小平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前提是:以蘇聯模式為樣板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僵化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制及其在中國實踐的失敗,這與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模式為藍本而不從國情出發、加以無條件套用的先取城市、后取鄉村的武裝起義實踐的失敗,是極為相似的。鄧小平所要解決的一個歷史課題是:如何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和毛澤東當時所要解決的一個歷史課題即如何把中國革命推向前進、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繼承性和連貫性。正像毛澤東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樣,鄧小平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開創的這條道路使中國走出了黑暗,鄧小平開創的這條道路帶領中國走出了貧窮和落后,并帶領全國人民奔走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3]
二、百色起義精神中體現的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是引領當代人價值取向的一面旗幟
百色起義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低潮時期發動的。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神州大地,新桂系軍閥和地方豪紳武裝力量相當強大。百色起義爆發前后,主要領導人鄧小平執著追求革命真理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以極大的革命勇氣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奔波于左右江之間開展革命工作。1929 年12 月,右江革命群眾在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等同志的領導下,舉行了著名的百色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4]起義后,我軍面臨敵強我弱的革命形勢,桂系軍閥調集重兵瘋狂向根據地進攻,根據地軍民奮力進行殊死搏斗。紅七軍在隆安、百色、果化、四把、長安等血戰中,紅軍將士以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殺出血路,奪取勝利。尤其是紅七軍主力離開根據地北上后,面對桂系軍閥空前殘酷的“圍剿”,右江各族軍民百折不撓,與殘暴的敵軍和豪紳民團展開長達兩年的艱苦卓絕的反圍剿作戰。鳳山縣恒里巖戰斗,紅軍軍民堅守巖洞8 個月失陷,300 多名紅軍、赤衛軍和革命群眾寧死不屈,慘烈犧牲。右江地區革命先驅韋拔群為革命變賣家產,投身農民運動。在反對敵人的“圍剿”斗爭中,他的親屬有十幾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他自己也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右江的好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在百色這塊紅土地上點燃革命的火焰,譜寫了一曲雄壯豪邁的英雄贊歌。右江根據地喪失后,廣大壯漢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避險惡,始終堅持革命斗爭,紅旗不倒,最后奪取革命戰爭最后勝利。
堅定理想信念的百色起義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幾代中國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祖國富強而前仆后繼、流血犧牲,從而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它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這是因為,堅定的信念是熱愛祖國的精神支柱。熱愛祖國是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而堅定的信念,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奮發向上,追求進步的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這個信念便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有機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力量源泉,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新時期愛國主義不斷發展的方向保證和精神支柱。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現階段,我們不僅肩負著復興中華的偉大歷史任務,而且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際環境,少數國際敵對勢力總是想盡辦法“西化”我們,企圖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對個人而言,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很多人信仰動搖,成了拜金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面對挫折和失敗,很多人選擇退縮和輕生;面對五彩的世界,很多人明顯感到盲目和孤獨;面對各種刺激,很多人喪失了理智和良知。[3]因此,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取向對于我們青年人的成長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大力弘揚堅定理想信念的百色起義精神,把進行愛國守法教育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供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百色起義精神中體現的辛勤勞動、艱苦奮斗作風仍是當代人應發揚的優良作風,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時的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在極其艱難條件下建立、發展起來的。它地處祖國西南疆邊陲,聚居有壯、漢、瑤、苗、彝、仡佬等民族,交通閉塞,地瘠民貧,從糧食到彈藥都極度匱乏。但是,廣大的紅軍戰士沒有被困難壓倒,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與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各族群眾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共同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根據地初創時期,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因陋就簡、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地解決根據地內的日常用品問題,紅七軍前委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還采取和執行了正確的工商業政策,開辟圩場,興辦公買處,調動當地商人的積極性。對城鎮中小工商業采取了保護政策,以繁榮根據地的經濟。[1]170~174由于紅七軍前委右江蘇維埃政府采取了上述得力措施,充分依靠廣大各族群眾,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基本上擺脫了困境,度過了難關,解決了紅軍的給養。使得紅色政權在一段時期內得以鞏固。百色軍民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為我們新時期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供了光輝典范。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黨和軍隊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艱苦奮斗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強敵的傳家寶。雖然我們今天生活富裕了,但復興中華的歷史重任仍未完成。仍然需要我們繼續發揚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很多人已經忽視甚至忘記了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重要性。有的人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一頓飯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有的人超前消費,大把大把地耗干父母的血汗錢;有的人炫耀性地、比富性地浪費等等。對此,加強革命傳統中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勢在必行,特別是對于我們青年人來說更要多管齊下,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不斷養成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可見,發揚百色起義精神中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仍是引領當代青年人的道德準則。
四、百色起義精神中蘊涵的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與當今共產黨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通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百色起義精神的重要內容。
在百色革命斗爭時期,黨和紅軍之所以能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惡劣條件下堅持下來,其根本原因就是黨和紅軍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以實際行動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建立了水乳交融的黨群關系。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后,根據地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密切聯系各族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他們站在工農階級的立場上,關心他們生活的苦痛。黨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把田地分給農民,使農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領導同志更是以身作則,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鄧小平同志在壯家閣樓里同群眾一起吃玉米糊、貓豆;早上都堅持自己到很遠的河邊打水洗漱,而不肯用當地農民挑來的水。[4]可見,鄧小平這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刻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時時處處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己任,堪稱“服務人民”的時代楷模。無論在什么困難環境下,廣大紅軍首先想到的是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緊密依靠和團結廣大群眾戰勝敵人和困難,做到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紅軍對違犯群眾紀律的戰士給予批評教育直至處分。有一次,紅七軍來到凌云縣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因為天氣寒冷,有一位戰士拿了群眾的茅草去烤火,軍部領導發現后,立即在群眾大會上宣布進行嚴肅處理,并向群眾賠禮道歉。[1]這充分體現了各級黨政軍干部牢記黨的宗旨和鐵的紀律,發揮自我凈化功能,忠于職守,廉潔奉公。正因為這樣,紅七軍無論走到哪里,都受到各族群眾的熱愛、擁護和支持。各族群眾不惜一切代價擁軍支前,冒著生命危險,給紅軍送糧、送鹽、送情報、照護傷病員等。黨和群眾之間建立了親密無間的血肉聯系。
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后,是否還能秉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遺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老百姓所共同關注的。為此,鄧小平用鮮明精辟的語言提出了“人民利益標準”,并將之具體化為“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來表明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3]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對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直接回答。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歷史的高度,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十六大報告也指出,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這充分表明了黨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但是當前我們也必須看到,黨內特別是黨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部門和領導干部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重脫離了群眾。例如陳良宇、杜世侯等貪污腐化之徒正是破壞黨在人民心中形象的蛀蟲。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執政理念,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百色起義精神,使廣大黨員和干部充分認識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切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把群眾的要求和愿望轉化為努力工作、加倍工作的動力,以良好的工作表現來贏得群眾的擁護和信賴。
百色起義是一座豐碑,它鐫刻著以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領導的紅七軍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所創造的不朽歷史功勛,而產生于艱苦卓絕的百色革命斗爭實踐的百色起義精神,恰是中國共產黨人譜寫的時代最強音。百色起義精神緊貼時代脈搏的跳動,它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與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主題,其優良的革命傳統、深厚的思想底蘊、高尚的道德情懷,始終適應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為現實所需要。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漫漫征程中,百色起義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它與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嶺精神、98 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精神的內涵、實質是一致的。今天,我們的時代依然呼喚百色起義精神。百色起義精神將是黨領導人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是人們奔向全面小康前進道路上永放光芒的燈塔,是人們永遠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