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玉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58-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適應這種要求,高中數學試驗教材已在全國十一個省市試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也在討論制訂之中。但我們知道:從教育的效果來看,課程可分為預期課程、實施課程和實現課程三種。預期課程是由國家政府部門和教育專家們制訂的,而實施課程是教師根據自己對預期課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由此可知,預期課程設計得再理想,如果教師不能按要求去實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新數學課程改革需要教師自身角色的改變。
一、新課程實施的重點需要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師要提高駕馭新課程的能力
教師要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努力吃透。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新的課程標準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傳統的初等數學中次要的,用處不大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廣泛應用的,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而這部分新知識有一些是教師自身就先要通過自我鉆研或經過系統培訓后自學達到一定水平才能講授的,不能對新知識一知半解就給學生傳授,不僅會對知識的主次拿捏不當,教授不清,甚至根本就是誤人子弟!
(二)教師要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課程標準中,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這不僅僅是為了授課的立體直觀,更因為新課程中加入了許多計算機應用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件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在網絡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新課程標準對中學數學教師全新角色的期待
(一)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
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教育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
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三)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新的高中課程具備多樣的選擇性,在共同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整個高中數學課程體系都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有能力勝任不同的課程,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還要求教師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學課程。
(四)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并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三、全體中學數學教師應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
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另外,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師知識結構體系的更新
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數學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
(三)教師心理觀念的更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信息時代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快而且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首要事實。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還是集體的領導者,心理治療工作者,學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等。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良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在人格是平等的。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中學教學教師極早認清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轉變的準備。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師,才會有第一流的教育,才會出第一流的人才。當代的中學數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而對于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在時代的浪潮中如鎮舟之石,其意義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