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德
前段時間,幾個在外地發展很成功的朋友回來邀請我參加了他們的一次聚會。其間,他們就近20年來的工作和成績各自做了一番介紹。通過介紹,我知道了其中一位在2007年被當地市政府評為了“優秀企業家”。在為他祝賀的同時我又有了一番深思,中國各級政府或大眾授予的各種“家”太多,就是很少有教育家。我從1982年參加工作到現在,好像能得到省里專門下文授予“教育家”稱號的還只有李鎮西校長。2007年6月底,李鎮西校長就平民教育的問題給溫家寶總理寫了一封信,7月31日,我們共和國總理就此作了重要批示,8月8日~9日省委書記和省長分別就學習貫徹溫家寶總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提出了明確要求。后來,省里根據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素質教育的實際貢獻授予了他“平民教育家”的光榮稱號。
聚會中,這位“優秀企業家”朋友問我:你們教育界校長評教育家嗎?怎么評的々當時讓我感到愕然。說真的,“校長與教育家”這個話題,早在2003年3月人們在緬懷復旦大學老校長蘇步青先生去世時就引發出來了。人們更關注的是他作為校長的教育家和作為教育家的校長的活動,這本身就很耐人尋味。當話題由一個具體的人,由一個既是教育家又是校長的蘇步青引向校長如何治校的時候,話題本身的意義就已經被推而廣之了。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話題,但我無法跟我的朋友就這樣的話題進行深入交流。我只有笑著回答他,《現代漢語詞典》中根本沒有“教育家”這一詞條,可能是主編壓根就沒打算讓中國出現“教育家”。而且時下關于教育家的爭論也頗多,有人以為“教育家”的稱呼應該緩行。進而連提“做教育家”的口號都應該慎重,甚至有人覺得中國缺乏“教育家”的生存環境,不像你們掙幾個銅子就是企業家、改革家。教育是一種藝術,可藝術家遍地都是。就是沒有教育家。哼哼幾句就是歌唱家,還得加上“著名”二字方顯他們“家”的突出;寫幾塊豆腐文章就是作家,只要在電視上露臉的就是表演藝術家。可憐我們兩千多萬教師,多少人皓首窮經,嘔心瀝血,畢其一生,桃李滿天下,但連“家”的邊都沽不上!
由于我是陶行知先生的推崇者,所以我笑著告訴我的朋友們,陶行知先生在《一流的教育家》中早就告訴我們,教育家分幾種,第一種是“政客教育家”;第二種是“書生教育家”——純粹搞理論,不懂實際;第三種“盲行盲動的教育家”。他認為這三種都不是好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要有兩種精神,一種是創造的精神,一種是開辟的精神。創造的精神是說發明新理,創造新說,開辟的精神是指教育沒有到的地域,像內蒙、云南、貴州等我們教育家不去的地方,你要到那里去開辟;在學術、教育的很多沒有涉及的領域要去開辟。他說只有具有這兩種精神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按照陶行知先生的這兩個條件和標準,中國的教育家應該有成千上萬吧。但是,西方國家評論界居然有一種說法,認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這兩個半教育家以外,中國沒有真正的教育家。這半個教育家是誰,西方人沒有言明,也不知他們劃分的標準是什么。作為一個認真從事教育的我來說,當第一次聽到這種評論的時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這個評論顯然有些偏頗!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史,顯然不止兩個半教育家,例如古代還有孟子、韓愈、朱熹等。就近現代而言,堪稱教育家的人就更多了,如張伯苓、蔣夢麟、傅斯年、羅家倫、梅貽琦、徐特立、吳玉章、葉圣陶、竺可楨、陳望道、蔣南翔、馬寅初、周培源、潘懋元、劉佛年、朱九思、顧明遠……多得不勝枚舉。他們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影響并推進著中國的教育事業。中國教育因他們而走向輝煌,中國社會也因他們而走向文明。然而,確實不能否定的是,建國以來,盡管教育改革持續不斷,盡管教育觀念層出不窮,但透過這表面的轟轟烈烈,人們總覺得中國教育缺點什么。我認為,說穿了,按照新時代教育大家的標準,我們還真是缺少教育家。尤其是缺少世界級別的大教育家。和前輩先賢相比,我們的時代更為開放,我們的教育更加民主,但為什么我們今天的土壤中卻沒有誕生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飲譽世界的一流教育家呢?
我告訴朋友,教育家的誕生需要有一個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而現在的教育面對的是一個處處充滿誘惑的社會環境,學校面臨著的挑戰是越來越嚴峻。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使很多校園“凈土不凈”,學校工作不再單純。校長的工作更是千頭萬緒,方方面面都要理順顧及,既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又要照顧教職工的利益,權衡各項工作的輕重得失。經費的問題、安全的問題、升學的問題或就業安置的問題就使得校長焦頭爛額。今天一個會議。明天一個檢查,后天一個匯報,校長們的應酬日益增多,學校的管理只能靠“遙控”指揮,校長們的“教育”特性日漸褪去,有的簡直成了社會活動家。許多校長無奈地感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牽涉到校長的自身定位問題。一個理想的校長,既要有學者的底蘊,又有教育家的修養,還要加上經營的頭腦。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治校理念。要成為教育家,不能沒有自己發展的自由空間,不能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張;教育家而兼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就應有自己的最高行動原則和指導思想,也就是所謂治校理念。反過來說,撇開其他制約因素不論,治校理念非但是校長成功治校的先決條件之一,而且也是他成為教育家的重要階梯。遺憾的是,這些年,各地也評出了一批批“名校長”,但由于沒有注重對評出的名校長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傳,他們除了得到一些榮譽以外,沒有在教育系統產生影響力。不管校長得到什么榮譽,如果沒有屬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這種校長在教育界是沒有說服力的。因此,對名校長的研究,不應重視榮譽的給予,而應重視教育思想的挖掘。
接著,我告訴我的朋友,值得可喜的是,近幾年來,溫家寶總理曾多次提倡“教育家辦學”,特別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這個問題:“要像宣傳勞動模范、宣傳科學家那樣宣傳教育家、宣傳優秀教師,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最后。我還告訴我的朋友,中小學校長邁向教育家的歷程是非常艱巨的,一方面要從民族利益出發體現國家意志,千方百計地把教育引向理想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家庭意志,把教育引向現實。盡管我成不了教育家,我仍然會努力去詩化自己的人生,會按照龐榮瑞校長在2007年6月16日“中國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的報告《在實然與應然之間尋找平衡點》中的一些觀點,去履行校長的使命。溫家寶總理關于“教育家辦學”的指示是我們校長的追求!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按照教育自身的規律來辦;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遠大的理想。至于現在辦教育的人是不是教育家,現在的校長以及優秀教師能不能成為教育家,教育家的標準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確認教育家的地位,以及教育家應該享有什么樣的待遇等等,其意義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重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可能永遠成不了教育家就在痛苦的現實中放棄了對理想的追求;也不能為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教育家而不顧鮮活的現實。能夠在理想和現實、實然與應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并且能做出較大作為的人,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作為一個校長,應該在很多方面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且盡可能地有所作為。第一,辦讓家長滿意的學校;第二,做讓孩子喜歡的教育;第三,實施讓教師留戀的管理;第四,發展讓同行尊重的內涵;第五,創造讓領導信任的業績。只要我們做到了這些,我們就無愧于校長的稱號,無愧于教師的稱號,無愧于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肩上的責任,再面對社會上各種“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們是沒有桂冠的教育家”!
沒有想到,朋友們聽完我的宏論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為我的觀點鼓掌!
(作者單位:四川資中縣金李井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