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利
學校法治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系統工程,具有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人才以及預防與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等特有功能,這也奠定了它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觀念教育,對于增強青少年法治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尋找法治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切合點,切實提高學校法治教育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討和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從實際出發,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學校法治教育方法要“新”
1變灌輸為自主。如果我們還是照著老樣子向學生籠統地灌輸一系列法律知識,而且又缺乏全面的分析,僅僅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是很難奏效的。較適宜的方法是:讓學生在生動的、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法律法規,讓他們成為法治教育的主體,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自己開動腦筋思索。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才是理解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2變抽象為生活。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更是通過生活才能發揮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因此,法治教育應有機地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主要以學習與自己學習、生活關系較密切的法律法規為主,兼顧其他法律法規。如交通、消防、社會治安管理,禁毒、婦女兒童保護,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包括刑法的部分條款)等法律法規,增強學生自我防范和規范自律的意識,使他們對法律法規掌握得更為全面系統,為繼續學習、工作打下一定的法律基礎。
3變靜態為動態。靜態的法治宣傳教育越來越難以贏得聽眾,而“動態”的法治宣傳教育則越來越受到學生歡迎。可以通過講法律故事,舉辦法律討論會、安全分析會、法律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青少年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掌握基本法律常識;學校也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待人態度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方法等等。
學校法治教育內容要“活”
1法治教育與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師還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把法治理念和課堂教學靈活結合起來。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身邊的人和亭,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知識進行討論,并進行正反兩面的評析,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在語文課,可以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在思想品德課,可以聯系教材中革命先烈故事,讓學生談感受、講體會、寫心得,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使他們養成自覺學法守法的好習慣……這樣使集中的課外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互為一體,使學生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法律知識的熏陶,從課堂中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法治意識的“雙豐收”。
2法治教育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發展,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校內興趣小組、社區服務小隊、社會實踐活動等,播放法治教育電視片、電影或者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開辦法治宣傳園地、制作黑板報、墻報和宣傳欄。可以結合團隊工作開展青少年文明創建活動、“青少年遠離毒品”活動,結合時事政治開展法治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使課上與課下有機結合、書本與現實有機整合,讓學生感知法律就在身邊,從而調動他們學法、懂法、用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法治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在學校法治教育中,我們還可以把學生的法治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靈活結合起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例如:法治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法治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法治教育與遵法守紀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法治教育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相結合,法治教育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法治教育與立志成才教育相結合……
學校法治教育途徑要“寬”
1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法治教育。學校以法治教育為主題,積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如:在教學樓上懸掛法治教育壁畫,在校園四周豎立文明警世牌,在樓層走廊張貼名人畫像、名人警句和警示用語,在校園設置法治教育板報欄,使學生能時時處處接受教育。還可通過綠化、硬化、香化、美化校園為學生創設清新怡人的學習環境,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
2利用警校共建活動凈化周邊環境。學校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快取締學校周邊網吧、歌舞廳、酒吧等不適合青少年成長的娛樂場所,凈化圖書市場,阻止不健康書籍流入青少年手中,保障青少年學生免受不法侵害,為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提供安全健康的環境。
3挖掘傳統道德教育資源進行法治教育。教師還應挖掘我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積極因素,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為法治教育服務,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利用歷史文化遺跡、革命遺址進行法治教育,利用校史進行法治教育,利用鄉土教材進行法治教育,利用“三老”建立法治教育輔導站,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進行法治教育,利用自然風光進行法治教育。充分挖掘這些資源,發揮這些優勢,千方百計地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使得那些只靠理論上的灌輸,文件上的宣傳來搞法治教育的地方相形見絀。
學校法治教育時間要“久”
1學校應該把好法治教育“三關”。即學生入學后的法治教育關、常規的法治教育關和畢業前的法治教育關,及時掌握學生入學后、在校期間和畢業前夕的思想動態,避免將一些有違法犯罪傾向的學生推向社會。
2法治教育應貫穿學校教學全過程。學校應該將法治教育列入教學計劃,教師應將法治教育融于教學內容。可以采取聘請校外輔導員、開設法治講座、組織失足青少年現身說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還可以組織印制一些常見的法律法規以及諸如“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怎樣才能預防違法犯罪”等常識的小冊子分發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
3法治教育必須伴隨學生學習過程。教師應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過程的反復性和曲折性,要堅持“層次化”原則,因為學生資質有高低之分,故教學須因人而宜。尤其是問題學生,學校還應建立專門的關愛幫教小組,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堅持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針,加大經常性的指導檢查,推動法治教育的開展。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使法治教育取得實效。
學校法治教育陣地要“廣”
1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定期開展活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提高家長的法治意識和教育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學校可以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營造家長關心、學校重視的法治教育氛圍,積極向家長宣傳教育法規和科學的教育思想及方法,讓家長學習教育理論和法律知識,交流教育孩子的體會和經驗,從而提高法治意識、堅定法治信念、提高教育水平。
2發揮法治校長作用,開展法律咨詢專題講座。學校從實際需求出發,從政法機關聘請政治覺悟高、有責任感、業務精、宣講能力強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治副校長,以“法律明白人”的身份協助學校開展法治教育、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等工作。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宣傳基地,定期開展法律咨詢,為青少年解答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法律問題,為權益受到侵害的學生及時提供法律幫助,及時預防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
3建立立體教育網絡,健全法治教育聯系制度。學生的法治教育設計的內容很廣、范圍很大。安全隱患也時時處處存在。因此,建立一個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立體教育網絡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健全彼此之間的聯系制度。使學生每到一處都有人在關注、監管和幫助,從而避免或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使教育效果實現最大化和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