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平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如果說,重點班的學生生活在藍天白云下,沐浴著陽光,那么普通班的學生就是在黑夜中摸索、徘徊、掙扎……所幸的是,我從普通班擠入了重點班,黑夜已過去,光明就在眼前。然而,我并不快樂——黑夜留給了我那些身陷普通班的伙伴!他們忍受著教育偏見所帶來的痛苦和人格侮辱。或許,他們注定。初中三年都將在黑夜中度過,不會有誰來拯救!而且。在這漫漫長夜里,一代人將不如一代人!為什么呢?是教育拋棄了咱們……”
這篇文章讓人感到震驚,《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殘的知青發出的吶喊,而今的中學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樣的命運!雖然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事件產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結果卻驚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視而被知識遺忘!今天,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很嚴重,特別是農村教育發展失衡與嚴重落后,已經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瓶頸。當前,農村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問題之一:為了一棵樹,丟掉一片林
一般情況下,一所初級中學有18~24個教學班,學校把每個年級的學生組成2個重點班。這樣,三個年級也就有6個重點班,剩下的則為普通班。最初各所學校分重點班、普通班的動機也許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為一種“強強組合”的教學模式發展至今,是百害而無一益的。從本文開頭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點班和普通班有著天壤之別,學校管理者始終把重點班擺在優先考慮、優先發展的位置,從教育教學策略、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到教學環境均以重點班為先。一切都圍繞重點班這個中心而展開。而普通班的學生則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顧,說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樣子都行,保證學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誠然,這種“強強組合”至少可以保證“磨”出幾個學生考取重點高中,但為了達到這個狹隘的目標,而不惜犧牲一大批學生,值嗎?可謂是為了一棵樹,丟掉了一片森林,丟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學生。
問題之: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
如問題一所述,由于重點班、普通班的劃分,絕大多數教師與重點班無緣,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師都存在情緒低落、態度消極,喪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責任感。他們深知,自己所面對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殘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熱情、更大的付出,也無濟于事。教育是一種奉獻,然而毫無意義的奉獻又意味著什么呢々因為學生的“普通”,教師也成了另一種“普通”,因而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從主觀上放棄了教育。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像和尚念經,全然不顧臺下學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學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視無睹、漠不關心。教與學完全脫節,不能互動。課外不談有關教育的話題,也不做有關教育的事,只是礙于上面的檢查,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不過是裝模作樣,搞形式罷了。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說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嘗試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了。這種持續不斷的“教育教學活動”難免會引起教師精神上的空虛無聊和生活上的枯燥無味,加之社會現實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師琢磨著其他的出路。就這樣,教師的職業道德自然缺失。
問題之三:素質教育難以推行,教育教學質量滑坡,出現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現象
素質教育是針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從當前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育的投入來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僅停留在口頭上,所以。推行素質教育本來就是“趕鴨子上架,勉為其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為了使素質教育有別于應試教育而輕視學生的智育,習慣于傳統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視其他的教育,因此覺得教育無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和改變原來對學生評價制度看作是素質教育最明顯的表現。這種“素質教育”不但拋棄了學生的智育,而且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方面也沒有任何發展,其結果是教育教學質量嚴重滑坡,基礎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幾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說明當前農村教育質量的現狀:1某縣一村小期末考試一個班數學成績平均分僅14分;210名初二的學生竟把“1/2+1/3、1/3+1/4、1/4+1/5……”計算成“2/5、2/7、2/9……”3一個普通班的升學率不足10%,合格率僅20%,還含有水分。難怪有人說“應試教育”培養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質教育”教出的學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在早些時候已浮出水面,只不過一直沒有被引起重視。之后教育者逐漸養成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的態度,最終演變成陋習而導致學校教育的惡性循環!那么農村教育將如何走出困境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形成科學的教育觀
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必須理清兩種關系。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社會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反過來,教育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其發展一般先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就目前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而言,極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同步,而且還勢,必會拖其后腿。現在,有的人認為讀書沒用,能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樣可以賺到錢;有的則認為國家對學業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讀書有什么意義;更有的認為受不受教育沒有關系,學校能照看好一個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這些都從某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錯誤教育觀。二是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將面對活生生的、身心尚未發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導開發的一個人,所謂教書育人,就是要以人為本。對其身心施加影響,使之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培養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質的各類人才,而各類人才,包括最普通的專業技術人才,必須首先通過基礎教育這一關,否則,又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體制
體制就是體統,現在農村教育簡直不成體統,造成農村基礎教育的失敗與落后,現在的教育體制是絕對脫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機構偏離或歪曲了其規定的職能,它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圍繞教育教學而展開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謀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倒像是獲得某種利益的一種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學活動趨向于形式化、浮夸化,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弄虛作假。最后,老師聘任制極不規范,漏洞百出。因為對教育的投入不夠,教師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則,所以引起師資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運用可行的教育教學模式
教育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關鍵。素質教育模式是適應現階段教育發展需要的最佳教育教學模式。可不可行呢?在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教育者陷入了困惑:1習慣于傳統教育的教育者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六神無主,模棱兩可。因為缺乏對新教材的駕馭能力,也不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更不懂得素質教育的實際操作,貿然上陣,卻又害怕自己跳不出傳統教育的條條框框,所以弄得結果啥都不是。2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評價制度和方案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所松懈。一方面表現在評價結果的模糊性,評價結果采用“優、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對待,影響了教與學的積極性,使教育教學效果受損,另一方面表現在評價項目眾多,過于繁瑣,教育者應接不暇,只好不了了之。3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而學生能否畢業卻只看語數外等主要科目是否合格,這豈不是有悖于素質教育的初衷嗎'因此,素質教育模式雖好,可實施起來并非易事,需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