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昌旭 譚立杼 王 春
要實現教育質量的均衡發(fā)展及學生間的均衡發(fā)展,我們要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如何教育好這批孩子,是值得社會各方面,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嚴重問題。今年我對四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及父母和監(jiān)護人做了調查,52名學生中。有18名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34.9%。父母每年回家1次的有14位,兩三年回家1次的有2位,有兩位外出七八年也沒有回家。90%的父母回家只呆幾天或十幾天,關心的也只是孩子的身體和學習,不知道或根本不懂得關注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監(jiān)護人中,年齡在70歲以上有11名,60歲以上6名;有9名是文盲,5名半文盲。15名監(jiān)護人屬祖父母輩。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和心理、生理的不健全。他們大多表現為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承受挫折能力差。有的自由散漫,拉幫結派,我行我素,自制力差;有的性格內向,感情脆弱,情緒消極,逆反心理強;還有的好逸惡勞,享樂主義,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根據以上情況分析,我采取了開好三個會、辦好三個活動的措施;
開好三個會
1開好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會
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在家庭教育孩子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這些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與孩子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代溝,導致監(jiān)護人教育水平的淺層次化。他們要么是不管不問,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大多是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他們能做到的只是關心孩子的安全與身體健康,其次才是學習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向孩子父母交代)。對于良好品行和習慣的形成,只能是順其自然。鑒于這種情況,我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首先對監(jiān)護人講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會對孩子產生終身影響。所以,兒童應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種共同生活能為兒童身體發(fā)育和健康成長提供理想環(huán)境。他們的父母不能做到這點,就需要監(jiān)護人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環(huán)境,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子女造成的不利影響。
怎樣營造這樣的環(huán)境呢?一是監(jiān)護人要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關心孩子的安全和身體,還應從精神上、心理上關心孩子,遇事和孩子商量,多和孩子溝通,知道孩子想的什么,讓孩子有話愿對自己講,充當好父母的角色。管教孩子要寬嚴適度,既不能溺愛嬌寵,也不能放任自流,該管的,堅決要管(如不良習氣、沉溺網絡游戲等);不該管的就不管(如孩子的個人隱私等)。監(jiān)護人確實不好把握的就要和老師商量。有個別父母打工收入較高,家庭環(huán)境又相對優(yōu)越,而與孩子長期分離,因沒盡到父母責任而內心愧疚,就想用金錢補償感情,結果造成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在同學中擺闊氣。甚至整天出入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養(yǎng)成不良品行;他們還認為學習不重要,將來像父母那樣外出打工照樣掙錢。針對這種情況,我就以部分孩子因金錢而犯罪的事例教育監(jiān)護人,讓他們明白,這樣做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害。父母從小要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懂得亂花錢的害處,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因此,監(jiān)護人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
二是每過1-2周,讓孩子和父母通一次電話,匯報自己這周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及時和父母溝通,開展親子互動;每個月至少給父母寫一封信,談理想,談人生,談道德。父母也要及時回信,積極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給孩子正面教育,真正關心孩子,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監(jiān)護人也要和孩子父母通話,真實介紹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在家及在校的表現,盡量多談孩子的優(yōu)點和取得的進步,少談缺點和失誤;發(fā)現孩子有異常表現,及時通知老師和孩子父母。
三是監(jiān)護人至少每周到校一次和老師交換情況,或者與老師通電話;既了解孩子在校表現,也把孩子在家學習、生活情況告訴老師,出現問題與老師共同商量解決。
四是請個別家教成功的監(jiān)護人談經驗和教訓。現身說法,教育其他的監(jiān)護人,讓監(jiān)護人之間相互交流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采取的教育措施。
2開好留守兒童會
每月末,我定期在班上召開一次留守兒童會。讓他們每個人暢所欲言,談自己這個月的家庭生活情況,學習上取得的進步。以及和父母通話、通信的內容。如果有誰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及時提出來,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出主意幫助他解決。
3開好留守兒童父母會
利用重大節(jié)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體返鄉(xiāng)的機會,召開留守兒童父母會。我首先在會上介紹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講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明白,自己有權利把孩子生下來,就有義務把他養(yǎng)大。父母掙錢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還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孩子出了什么問題,即使掙一座金山又有什么意義?
父母的愛可以為兒童營造最為安全、溫馨的環(huán)境,而在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則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無法替代的。所以,父母應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教育好子女。父母有條件的,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在打工地上學。如果父母雙方都在外打工的,最好想法留一個在家里。即使雙方都要外出,也要盡可能安排有文化、懂家教的監(jiān)護人。假期里,盡量安排孩子到父母那里住一段時間,感受一點父愛和母愛。
辦好三個活動
1辦好主題班會活動
一是針對個別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怨恨父母的思想,我在班上舉辦了“感恩”主題班會。教育孩子首先要感謝黨,是黨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們的父母也才能外出掙錢。這在過去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其次要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的生命。雖然,你們現在暫時和父母分離,但要理解父母,哪個父母不想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他們辛辛苦苦養(yǎng)育兒女,還不是想把子女教育好,希望子女們長大后能成才。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吃盡苦頭,是為了改變家庭環(huán)境,為了兒女們茁壯成長。所以,為了讓父母們放心在外工作,你們在家要安心讀書,努力學習,用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回報社會。同學們也紛紛發(fā)言,談理想。談父母打工的辛苦和對自己的關心。
二是對部分學生和家長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舉辦“讀書有用嗎”主題班會。請返鄉(xiāng)的外出打工人員,以切身體會談打工生涯的艱辛,談在外沒有文化的難處,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打工的收入。絕大多數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子女長大后成為打工仔。個別成績較差,有這種想法的留守兒童當即表示,即使將來長大了要像父母那樣成為打工仔。現在也要努力讀書。
三是針對個別留守兒童自理能力差的特點,舉辦“我是家里小主人”主題班會。教會孩子自立自強,學會做家務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監(jiān)護人不在時,能自理生活;農忙時,還要幫爺爺、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
2辦好課外活動
積極組織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愛好,參加學校的各種興趣小組;有目的、有計劃地在班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讀一本好書。唱一首好歌,講一個好故事等。這些活動既培養(yǎng)了留守兒童的興趣和愛好,也讓他們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到學校和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淡忘親情的欠缺,消除孤單,以熱情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3辦好“手牽手”活動
針對個別學生有歧視留守兒童的思想,消除留守兒童心理上的自卑感,我發(fā)動班上的非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結對子”,交朋友,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除了采取以上幾種方法外,在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時,我首先把貧困留守兒童列為考慮對象,讓他們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還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備課、上課。發(fā)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課堂提問,由淺入深,盡量照顧留守兒童。對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關心他們的思想變化,增加情感投入。
留守兒童的父母為社會建設出了力,流了汗,貢獻出了青春年華。他們的子女理應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從人文關懷角度看,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有權利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愛;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看,兒童就是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如果他們在成長中偏離正軌,勢,必增加社會的負擔。所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體系,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