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清
校本教研是農村學校實現辦學水平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可靠之舉,它不僅能有效地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能改變教師自身的生活方式,感悟自己職業的生命價值。
校本教研制度化
首先,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可以建立起“自評一交流一反思”的新的教研常規管理模式。學校要確立每一周的某一天為校本教研日,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制訂整改方案,使教學與反思相結合,使教師逐步走向用腦反思,用心教學。其次,建立起集體備課制度,在日常教學管理中組織實行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活動,增進平時的集體備課與教學研討。最后,要不定期地開展各年級的教研沙龍活動,組織各組員針對同一教學內容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并注意推廣學習。
校本教研人本化
1以人為本,關注教師,激發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興趣。首先要引導教師充分認清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真正展開,教師必須要由原來的教書匠轉變成教育者、科研者。而積極參與校本教研是廣大農村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一條低投入、高效率的途徑。面對教師聘任、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人事改革,我們必須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切實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立足自己業已熟悉的崗位,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其次,隨著現代教育內容的日新月異,需要教師不斷更新和積累自己的知識。因此,大力開展校本教研是幫助農村教師更新知識,獲取信息,適應教育新形勢發展的重要途徑。
2建立科學合理的校本教研激勵評價機制,促使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校本教研還需用活激勵機制,充分滿足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當前我們正處于學習型社會,教師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因此,積極參與校本教研是教師培育高師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渠道。另外,要保證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還需制訂各種激勵約束制度,所以學校要將校本教研活動的成效作為教師評先表模、競爭上崗、末位淘汰、晉升職稱等的一項重要內容。
校本教研多樣化
有了制度保障,學校的教研方式還力求多樣化。一是堅持以課題研究為載體,讓教師去鍛煉和提升自己。二是專門成立教師教育理論、教育叢書讀書沙龍,定期開展活動,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三是教師們在平時的探討中,堅持以問題研究為中心。
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農村學校要側重圍繞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培訓、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好綜合實踐課等內容的校本教研。還可以通過聯片教研以及建立教學資源庫等形式開展校本教研。每年派出部分教師參加省市縣教研活動,每年邀請縣級以上教研人員、優秀教師來校輔導、講示范課以及同其他學校結成聯片教研組,開展教研交流活動。
校本教研經常化
首先要樹立教學即教研的理念,使教研在課堂和課后都能進行,打破那種“教研是在課堂教學過后專門安排時間才能進行的一種研究活動”的認識。課堂教學是運用藝術、充滿智慧的過程,這種藝術和智慧靠臨時的觀察、分析、思考得來,就是靠教研獲得。因此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研過程。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邊教邊研,更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教研更具實效。這種教學即教研的認識,能在不增加教師額外負擔的前提下,增加教研的機會和時間。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教學發展,因而要讓教研經常化,不能把教研行為僅僅局限在課堂或教研活動時,其實教研資源在教師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研還應體現在其他時間,例如:課前討論,互相問問教學進度,下節課準備講什么,一節課能處理哪些內容,有些問題該怎樣處理,在討論中完成了對教材的刪減、補充和調整;課后討論各自所上的課,學生是否很感興趣,學生們掌握起來有沒有難度;批改作業時討論,單元測試時討論,從而確定今后如何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討論中取長補短,同時一個個問題得以迎忍而解,這種自發式討論比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更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