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任祖林
深圳市南山區海濱實驗小學是一所在移民城市環境下建立起來的學校,大部分教師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教師隊伍的基本結構、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價值追求等呈現出復雜的狀況,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壓力和挑戰。面對這樣的隊伍狀況,我們深知,只有通過優質的學校組織文化的建構,才能把這支隊伍統整起來,實現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構建心理契約——增強個人對組織的認同感
在一個組織中,只有在個人對組織充滿了信任、認同和依戀的時候,他才愿意為組織付出。這種信任、認同和依戀是無法通過合同契約實現的,只能通過心理契約這種柔性的管理方式才能達成?!靶睦砥跫s”,簡而言之,就是指教師和學校雙方對相互責任、權利和義務的主觀期望和約定,是聯系教師和學校組織的心理紐帶。從本質上來說,心理契約是一種情感契約,它要解決的是教師與學校同心同德的問題。是增強教師對學校組織認同感的一種無形手段。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了解教師需求,明確心理期望
構建心理契約的前提是明確雙方的需求,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這種需求明確化。但在一般學校中。往往是學校對教師提的期望多,而教師對學校提的期望少,這就沒有體現出契約的平等精神。我校為了把這種契約精神引入學校管理,在教師中開展了個人需求與發展的問卷調查,包括每個人的學歷提升要求、專業成長要求、工作條件要求、福利待遇要求、健身保健要求以及休閑娛樂要求等,涵蓋了教師學習、生活、交往的各個方面,準確地把握了教師的心理預期,同時為學校制訂發展規劃、擬定工作要求找到了依據,使個人與組織的期望明確化,增加了個人與組織的了解與信任。
2進行有效溝通,調適心理期望
教師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個人期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的期望水平低,不適應學校發展目標,甚至會影響學校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必須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調整雙方預期。為解決契約構建中的問題,我校制訂了行政領導與教師溝通交流制度,要求每位領導不定期地與教師交流,及時了解教師們的心理變化,引導教師樹立適合自己、符合學校發展要求的個人目標,同時征求教師意見,及時調整學校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使學校的要求更人性化、更切合教師實際。
3兌現組織承諾,鞏固和提升心理期望
心理契約被彼此接受以后如果不能兌現,會導致雙方的失落感,甚至產生信任危機;如果能夠兌現,會激發潛在的動力,鞏固已有的契約,加速期望的全面實現。作為學校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要率先兌現承諾,主動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需求,增強教師對組織的信任感。
我校在教師個人需求調查中。發現教師們對“幸福感”的渴望非常強烈,于是我們舉行了關于“如何獲得幸福感”的校本培訓,邀請了全國知名的色彩顧問為女教師開辦了“色彩女人”講座,引進了資質良好的美容院,在業余時間為教師們做美容;舉辦了“營養與健康”專家講座,改進了教師們的飲食習慣,強化了健康意識;此外還經常組織聯誼會、登山活動、趣味運動會等文體活動,幫助教師釋放工作壓力。這些活動讓教師們感受到了學校的人文關懷,工作的幸福感得到了增強,對自我的期望更高了,工作的動力更大了。
培育共同價值——提升組織的凝聚力
一所學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共同的價值意識。當共同的價值意識演繹成師生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后,就會成為學校的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所謂共同價值,是指學校全體成員對學校的辦學目標、理念、精神等文化內涵有共同的認識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它是教師個人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的價值統一。組織成員有了共同的價值,組織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培育教職工的共同價值,提升學校的凝聚力,我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1以“團隊訓練”為手段,培養集體意識
共同價值是集體的價值觀念,不是個人的價值觀念。所以培養共同價值首先要注重團隊建設,培養教師的集體意識。所謂集體意識,簡單來說就是組織中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協作精神。
為了把我校教師隊伍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團隊,我校借助企業團隊訓練的成功經驗,請來了深圳市著名的“團隊訓練”專家對教師進行團隊訓練。通過教師與專家的互動,教師們對什么是團隊、如何融入團隊、如何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等都有了明確的了解,集體意識得到了增強。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把團隊訓練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讓教師參與制訂和討論學校的規章制度、三年發展規劃,引導教師根據學校發展目標規劃個人職業生涯,以此來培養教師們的大局意識,增強對組織的責任感。
2以學校文化為引領,明確價值取向
學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師生共有的價值觀念,一般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歌、學校標志等方面。
為了幫助教師領悟學校文化內涵,明確學校核心價值觀,我校在師生中開展了學校標志的解讀活動,讓教師從標志圖案表達的意向中,展開想像和思辨。從中了解學校的辦學主張、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以此為依據來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價值追求。此外,還開展了校訓和“三風”(校風、教風、學風)有獎征集活動,讓教師參與校訓和“三風”的制訂。讓教師參與的目的,就是讓教師更加深刻地了解學校文化的基本內涵,知道學校倡導什么,反對什么,明確學校的價值取向。
3以評價和獎勵為機制,引導和規范教師行為
共同的價值觀只有演繹成師生共有的行為后,才能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如何把共同的價值觀轉化成師生共同認可的行為?我校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學校依據辦學目標和理念制定了教師工作評價標準,采取多元評價的方式對教師工作進行評價,包括級組評價、科組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以及考核小組評價等,通過不同主體的評價,讓教師準確地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情況,并從中反思自己的職業行為,明確努力的方向。二是發揮獎勵的引導功能。學校不斷加大教師表彰獎勵的力度,以此來引導全體教師的行為,讓教師們從受表彰教師的身上了解到學校在倡導什么,鼓勵什么,從而調整自己追求的方向。
創建共同愿景——培育個人對組織的歸宿感
共同愿景體現著一所學校和學校組織成員共同的內心追求和愿望。共同愿景是引領教師不斷超越自我、實現事業理想的無形動力,也是凝聚組織成員、增強組織歸宿感的基本前提。一個沒有共同愿景的組織,組織成員是無法對其產生依戀的,更不會把它作為自己人生或職業發展的歸宿。在管理實踐中,我校通過共同愿景的創建,有效促進了學
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設計愿景,培養教師的主人翁意識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力軍,為了培養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我校引導教師參與制訂《學校發展三年規劃》,并召開了教師動員會,啟發教師共同參與設計學校的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寄托蘊含在學校的發展規劃中。初步方案出來后,我們又采取“四上四下”的民主決策方式,組織教師、級科組長、中層干部、教代會代表展開討論,經過近一個學期的醞釀、討論、修改、完善。最后在教代會高票通過,從而科學地制訂出學校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這樣的規劃既是學校的發展目標,又是教師的意志體現,教師在此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主人翁的地位和尊嚴,對組織的責任感不斷增強。
2實踐愿景,為教師搭建發展的舞臺
愿景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我校在繪制了學校發展的美好藍圖后,開始為教師搭建發展的舞臺。如我們經過科學論證,提出了“利用學生心理發展檔案,全面實施個性化教育”的學校發展構想,并寫進了學校發展規劃,然后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擬定了《基于小學生心理發展檔案的個性化教育行動研究》的課題方案,經過申報,已被批準為廣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在這個課題的引領下,教師們立足崗位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通過活動,教師們的學習意識不斷增強,素質不斷提升。
3享受愿景,激發教師對組織的依戀
愿景的實現和達成,會激發組織成員對組織的信任和依戀。更加貼近組織。經過教師們的潛心研究與實踐,一批批教育教學成果不斷涌現,得到了有關專家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如學校開展的個性化教育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心理發展檔案已經建立,老師們撰寫的《家庭教育訪談讀本》《個性化教育個案研究》已正式出版。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在個性化教育實踐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中國教育工作者幾千年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獲得了初步成效。
當組織愿景變成現實的時候,組織成員就會對組織產生深厚的依戀,對組織的歸宿感就會增強。在我校教師中,隨著學校愿景不斷的實現,這種對組織的依戀感正在逐漸形成,很多教師開始把個人愿景與組織愿景緊緊聯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行動不斷地豐富著愿景,升華著愿景,把自己和組織真正融為了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