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偉
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正在影響著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的發展;第二,引起我國的通貨膨脹使得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第三,加大了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可見,世界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損失是顯著的、但是有限的。
在看到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為;其一,金融危機可以緩解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其二,對中國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其三,對中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是有利的。看到它給我們帶來的新的發展契機,積極尋求適合本地區,本單位的發展途徑。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不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幾乎沒有。 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中國所面臨的狀況是最樂觀的,也是最安定人心的。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恰恰在這樣的狀態下中國經濟應該主動出擊,尋求更加有利的發展空間。主要表現為:
開發國內市場
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中國市場由于人口眾多,獨立自主的精神使得中國的經濟獨立性較強,空間龐大。
中國按照人均計算的消費、GDP和儲蓄水平都比較低,發展空間非常大。在人口眾多的乘積下,人均水平提高一點點都會帶來極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同時,中國的公民在消費中具有比較強的剛性;中國商品消費市場具有比較明顯的國產性。因此,中國經濟是處于低水平下的大市場條件,長期的獨立自主精神感動下形成的經濟獨立性相當強,受國外經濟影響程度非常有限。特別是龐大的中國農村市場,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做好農村市場這篇文章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我國的市場從整體上看是短缺的,只是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失衡。
鑒于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形成的市場,消費欲望比較強,通常的表現都是需求大于供給,某些產品的供大于求一般都是結構影響帶來的。長期的儲蓄增加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穩定增長充分反映了中國市場的整體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和部分商品結構失衡的狀態。因此,中國應該提倡產品生產的市場調查論證,開發市場盲點,從市場需求結構上下功夫。市場實踐表明,中國市場的產品適銷對路是生產者的第一導向。
中國的國民財產還不是很豐富,增長空間大。
由于中國及中國人民在近100年來受到的各種侵略及其內部矛盾沖突帶來的財產損失和資本損失比較嚴重。造成中國及其人民的國民財富普遍較低,人們增加財富的欲望非常強烈,空間很大。因此,中國非常具有條件進行經濟發展的要素有機組合,使得資本、技術再與豐富的勞動力進行衍生,不斷增加國民財產,是有基礎的,這將能夠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勞動力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比較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使用將“過時作廢”,而勞動力資源又是所有資源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國探索如何運用好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是提高中國經濟總量和質量的重要任務。
中國的基礎產業欠賬太多,發展需求較大。
基礎產業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雖然經過建國近60年的建設,使得我國的基礎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相差甚遠。不管是人均道路面積還是人均圖書館坐席數,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中國的基礎產業投資需求空間大,沖動強,對于應對金融危機,拉動消費有很大的對抗作用。
國家高瞻遠矚投資4萬億發展基礎產業十分英明。表現在:4萬億投資可以將我國的基礎產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4萬億投資具有鼓動性和渲染性,使國人的信心倍增;按照經驗測算4萬億將拉動消費增加1.6萬億,將大大削弱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的負面影響。
抓住時機全方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其實是我們進行冷靜思考、尋找差距、提高競爭力的過程,是我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的過程。為此,我們提出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個經濟主體、經濟單元、經濟環節應當積極地、冷靜地思考適用于自身的發展戰略,全方位提高核心競爭力,苦練內功,為今后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
我國的生產經營者、投資者應該從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出發,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核心競爭力差距查找和系統分析。特別是要提高對于市場的調查分析的重視程度,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外市場的商機,保證產品生產的準確性。培育長效的應對各種經濟危機的核心抗風險能力。經營者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除了超前性打造以外,通過危機的檢驗來完善好提高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危機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補救和完善,對于應對可能的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具有重要的實證性意義。
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應當表現出對于經營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引導和支持經營者和投資者齊心協力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但是,應當更加重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的生產經營者和市場機制中的薄弱環節。引導企業研究市場經濟的規則和規律,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樹立市場經濟中“既要看天也要看地”;“既要看當前又要看未來”。培育企業的正當競爭的意識,將企業置于全社會來分析研究。采取有力的措施來幫助企業轉變他們的增長方式,提高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培育一批競爭力強、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整個社會、政府要給予引導,企業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企業是組成社會經濟軀體的關鍵細胞,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基礎。企業的興衰強盛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踐行科學發展觀培育新型的經濟文化觀念
本次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具有比較明顯的抵御外來經濟因素影響的特征。這種特征一方面表現比較好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但是從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惰性。為此,我們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階段還應該具有更加快的增長率。應該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積極宣傳科學消費觀、企業文化觀和人力資本價值觀等等方面的經濟文化觀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市場、企業文化和人力資本市場,從而極大地增強抵御各種外來經濟危機影響的經濟文化和適應能力。
貫徹科學發展觀,引導企業和全民充分認識其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不是華麗的辭藻,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戰略指導綱領。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應當更加關注科學發展觀的實際意義。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經濟有影響,但是,在大幅緩解我國通貨膨脹壓力,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等等方面又具有積極作用。堅持科學發展觀,有利于企業和全體公民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觀念;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培育抵御各種危機的主動性和防御力。
提倡科學消費觀,培養強大的、穩定的國內市場。中國的國內需求市場空間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因此,開發和啟動內需應該是抵御金融危機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們認為,內需市場的開發將成為我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和經濟政策方向。而對于農業甚至與“三農”相關的整體領域,將成為我國未來加強內需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同時,很可能在基礎產業發展、科學、技術行業發展等等方面給予較大力度的扶持和推動,一方面發展我國的基礎產業和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起飛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基礎產業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培育和制造出新的消費熱點。
樹立人力資本價值觀,高度重視人力資本投資。金融危機對于眾多的國內外企業的影響是比較普遍的,有的相繼破產倒閉。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企業照樣像危機前一樣活得瀟灑自如,危機對這些企業的影響并不大。分析研究表明,這樣的一類企業通常都是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的企業,都是把人力資本投資和客戶的需要看得極為重要的企業。重視客戶的需要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針對性,而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則可以確保企業正確分析認識到客戶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動滿足這些需要上找到正確的方法。縱觀那些所謂卓越成功企業,除了擁有一個英明果斷的企業家之外,無一例外都非常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在這些企業看來,無論企業遭遇多么惡劣的商業環境變化,都不應放棄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企業擁有了一支高素質的干部員工隊伍,就能夠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員工的忠誠度和企業的凝聚力明顯高于其他企業。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障;人力資本是企業文化等無形資產形成的催化劑;變人力成本消耗為人力資本投資是企業家應當高度重視的發展思路。
結束語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沖擊力之強、影響程度之深、涉及范圍之廣,史所罕見,令人擔憂,但是并不可怕,如果應對妥當完全可以把危機轉化為機遇。正像某些專家所說的那樣,危機,其玄妙就在于"危"與"機"之間的轉換。
面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都奮力自救,各國之間聯手反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終未形成和落實更多良策。
然而,我們堅信經過改革開放30周年洗禮的中國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用中國人民的勇敢而智慧地應對金融危機,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彰顯偉大中國的力量。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團專家、重慶市統計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