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三湘目連文化(八)

2009-02-17 07:11:36文憶萱
藝海 2009年1期
關鍵詞:戲曲

文憶萱

十六《目連救母》與湖南戲曲

中國已經出版了不少戲曲史方面的專著,但是,關于戲曲正式形成的準確時間尚無定論。因為中國戲曲源于民間,且被正統觀念視為賤業,難入正史,可靠的史料實在太少。幾十年來,我們都是在方志、前人筆記、稗官野史中爬羅剔抉,所獲有限。即如目連戲,我們現在唯一擁有的早期資料還是只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的那寶貴的二十六個字,但那絕不是目連戲的最初形成時間。因為孟元老所看到的已經是由“構肆樂人”作為中元節例行的“節令戲”在公開演出,而且能連演八天。不過,這也同時證明了《目連救母》最早呈現于舞臺,極有可能是在民間,是一個由民間始創的劇目。奇怪的是,周貽白先生《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提到的“河市樂”,是北宋的“太平興國”(公元976年)年間東京官府和民間所流行的演唱形式,卻不是正式戲曲。而孟元老入京則在“崇寧”(1102)初,怎么會在從太平天國到崇寧之前這不長的一百二十多年間,中國戲曲就正式形成了?顯然,在這一百二十來年內,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目前還有一段歷史記載的空白。一百二十來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是短暫的;但用于發展一種藝術門類,卻不能認為它不夠長。

對這段“空白”怎么辦?目前只能還到《東京夢華錄》中去找點蛛絲馬跡。這里,就不厭其煩,再引書中卷五“京瓦伎藝”條:“崇、觀以來,在京京瓦伎藝: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嘌唱弟子: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教坊減罷并溫習:張翠蓋、張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稱心等。般雜劇:杖頭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頭回小雜劇,差晚看不及矣;懸絲傀儡,張金錢、李外寧,藥發傀儡。……筋骨上索雜手伎……球杖踢弄……講史……小說……散樂……舞旋……孔三傳:耍秀才,諸宮調……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從中可見當時民間伎藝門類之豐富多彩,有名的藝人眾多。而且演出是“不以風雨寒暑”間斷,觀眾是“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盛況。

這一條中提到的“孔三傳”,王灼《碧雞漫志》中也有記載:“熙寧、元豐間,澤州孔三傳,始倡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中說:“諸宮調本京師孔三傳編撰,傳奇、靈怪、八仙、說唱。”吳自牧的《夢梁錄》“妓樂”條也說:“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說明這個唱諸宮調的孔三傳,相當有名,所以幾本書都記著這個民間藝人。也說明“諸宮調”在北宋流傳相當廣泛,包括“士大夫皆能誦之”。而孔三傳所唱的諸宮調,有故事情節,有說有唱。

上引的幾種書中,關于歌舞的記載更多,這里就不一一例舉。

書中關于雜劇記載不少。對于北宋的“雜劇”,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成是“宋之滑稽戲”,并說“中托故事以諷時事,然不以演事實為主,而以所含之意義為主。”說得非常準確。這里引洪邁《夷堅志》中所記的一次雜劇演出:“蔡京作宰,弟卞為元樞。卞乃王安石婿,尊崇婦翁,當孔廟釋奠時,躋于配享而封舒王。優人設孔子正座,顏、孟與安石侍側。孔子命之坐,安石揖孟子居上。孟辭曰:‘天下達尊,爵居其一。軻僅蒙公爵,相公貴為真王,何必謙光如此?遂揖顏子。顏曰:‘回也陋巷匹夫,平生無分毫事業。公為名世真儒,位貌有間,辭之過矣。安石遂處其上。夫子不能安席,亦避位。安石惶恐拱手云:‘不敢!往復未決。子路在外,憤憤不能堪,徑趨從祀堂,挽公冶長臂而出。公冶長為窘迫之狀,謝曰:‘長何罪?乃責數之曰:‘汝全不救護丈人,看取別人家女婿。”對蔡卞促成王安石配享孔廟,極盡諷刺之能事。這類在御前、官府即興諷刺時事的演出,前人均稱為雜劇,記載頗多,如“三十六髻”、“二圣環”等,但都沒有唱。確如王國維先生所說,不是以演事實為主,而是以所諷刺的內容為主。類似今天的“小品”,但卻上承古代的“優孟衣冠”。但《夷堅志》所載諷刺王安石故事,出場的人物已發展到六個之多,而且表演上注意到刻劃人物性格之不同,特別是子路和公冶長,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只是雖然有眾多的人物,也有情節,還不好就稱之為戲曲,但和戲曲已經很接近了。上述的這些北宋“雜劇”,沒有唱的記載。而《武林舊事》中,所列舉的南宋二百八十段雜劇,則大半有唱。說明其間只差一個加入唱的過程。

如前所引,我們知道北宋時有許多即興演出的“滑稽戲”(雜劇)、還有許許多多的歌舞、傀儡、諸宮調、說書等門類。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還載有:“教坊大使,在京師時,有孟角球,曾做雜劇本子;又有葛守誠撰四十大曲;又有丁仙現捷才知音。”這不,有本子、有曲、有演員,具備了這些條件,只需要組合到一個故事里,就成了戲曲。由于大部份資料,都是文人所見的城市或官方的演出,沒有更多民間演出的反映,目前還沒有找到關于這個合成過程明確的文字史料。但以一百二十來年的時間,完成這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合成”過程,應該是足夠了。

如果按上述只缺一個“合成”階段的資料,那么,在崇寧年間,正式出現了《目連救母》這么出大型戲,也就順理成章。可不可以說:《目連救母》是現知的中國最早在民間成型的戲曲劇目呢?因為孟元老所記,早于南戲《張協狀元》,而現有資料,尚未發現其他劇目。而且,《張協狀元》之前,也不可能沒有大型劇目,否則,《張協狀元》的出現,不也太突兀?

湖南的地方戲曲的歷史同樣模糊,我們現在擁有的一條最早的史料,也是前面提到過的《瀏陽縣志》卷十六職官二“政略”載:楊時在北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知瀏陽縣事時,曾經禁過“俳優戲劇”。這事可出在孟元老入京之前十年,并且是在距長沙一百多里的小縣城瀏陽,不僅出現了“俳優戲劇”,而且達到能“罔民財”遭到官府的禁止的程度,就很值得注意了。當然,我們同樣無法知道這時在瀏陽的“俳優戲劇”所演唱的聲腔和內容,更不知道它來自何方。

但是,《瀏陽縣志》和《東京夢華錄》中兩條史料所記,幾乎是同一時期發生的民間戲劇活動。既然開封有了連演八天的《目連救母》,湖南瀏陽也有了能“罔民財”的“俳優戲劇”,說明北宋末年不但戲曲已經正式形成,而且已向四處擴散,以至進入湖南的瀏陽縣。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說:在孟元老看到的東京《目連救母》演出前后,這出戲也可能進入南方甚至湖南呢?中元節祀祖在宋代之前幾百年,全國已成盛典,而《目連救母》又是中元節的節令戲,湖南又是“信鬼好祠”的楚地,更有可能在中元節祭祀時接受它。即使不是北宋時就進入湖南,至少也可以說首先進入湖南的大型劇目就是目連戲。如果目連戲不是最早的劇目,何以解釋湖南各劇種歷來都奉《目連傳》為“戲祖”、“戲娘”、“戲蔸子”呢?

假定此說能夠成立,那么,《目連救母》和湖南地方戲曲的形成、發展就密不可分。我們從目連戲本身剖析,也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出湖南戲曲發展的軌跡。那就是它那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的過程,以及它那些無所不包的內容,似乎都能說明湖南戲曲和目連戲在同步發展。簡直可以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研究湖南目連戲,同時也是研究湖南戲曲的歷史。

還有一點:湖南戲曲界過去所奉的戲神,有奉唐明皇,有奉后唐莊宗,唯獨祁劇祀北宋藝人焦德,并尊稱為“焦德侯爺”。戲班祀焦德的少見,是不是焦德當面諷刺宋徽宗“花石綱”勞民傷財,千里迢迢把奇花異草運到御花園,都成了“芭蕉”(巴焦——湖南俗語,形容干枯了的東西為“烏焦巴干”)之語,在民間流傳深遠,為藝人所景仰。是不是這故事也在宋代流傳到了湖南呢?我想如不在宋時傳入,也就失去祁劇祀之為戲祖的現實意義了。

宋朝南渡之后,東京不少習俗帶到江南,東京的藝人,也大量流遷到江南,雖然沒有找到南渡時如何把《目連救母》帶到南方的確切記載,但南方各地目連戲流傳之廣、之久,至今保留的民間演出本之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是不是可以說:在宋代,《目連救母》就流傳到了湖南?也正因有這么一個大型劇目的影響,推動了湖南境內戲曲活動的發展,為湖南地方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為有這么一出伸縮性強、包容性廣、流傳極便的戲,促使湖南各地民間藝人得以容易地方化,而逐漸形成具有各地的不同語言、音樂的劇種。

十七一地一目連現象

“一地一目連”現象,已為目連戲研究者所公認。在湖南,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劇種一目連,甚至是一個戲班一目連。因為我們現在發現凡是唱過目連戲的劇種,不管保留多少,哪怕只有少數單出,都各有不同。為什么會這樣?我想,這既和“目連救母”故事本身的發展分不開,也和它本身容易傳播分不開。

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只有幾百字,到了俗講僧講唱的變文,故事就發展得相當豐富了。在日本發現的《佛說目連救母經》(見日本吉川良和《關于在日本發現的元刊 〈佛說目連救母經〉》,載《戲曲研究》第37期),是元代憲宗元年(1251)的本子,1304年由日本人在廣州買了帶回去的。這個本子比變文情節更為豐富,其中目連的父親名字,由變文的輔相變成了傅相,而且有仆人益利,使女金支,羅卜回家時有左鄰右舍告訴他母親在家的行為。有人懷疑《佛說盂蘭盆經》是國產(包括日本學者),我還不敢說;但這本《佛說目連救母經》,我可以肯定是完全國產。這已經是元代的本子,比《東京夢華錄》所記的《目連救母》演出,又晚了一百多年。但是,從中仍然可以看出:不但僧侶演唱的變文豐富了經,而且發展成了戲曲;戲曲演出又可能使佛經進一步豐富。即《佛說盂蘭盆經》——變文——(戲曲)——《佛說目連救母經》。也就是說:一代又一代的僧人和民間藝人,以各種形式不斷豐富和充實目連救母故事,這本經書本身就說明目連故事不斷發展的軌跡。

正由于這樣不斷地增添其內容,各劇種的目連戲都長短不一,多寡不等,同一塊牌也各有千秋。我的理解是,它們同源異流。《目連救母》作為戲曲傳入湖南后,并沒有固定劇本,而由各地的歷代藝人不斷加以豐富和創造。

目前我們動不動就說到“劇種”,這個詞的普遍運用是近六十年的事。以前在民間,習慣只叫“某地班子”或“某某班子”,這些戲班間互相合作、交流、滲透的現象比比皆是。即如六十年前,荊河戲班和常德漢劇班,可以互相搭班;這兩種戲班又都可以進入辰河戲班;湘劇班和衡陽湘劇班也是如此;祁劇班不但和衡陽湘劇搭班,而且和廣西桂劇、廣東漢劇、江西楚南戲都可以同臺演出;巴陵戲在省內可與湘劇同臺,省外可和湖北漢劇合作。民間藝術很難用今天的行政區域來劃分,尤其是一種風行的時尚,其傳播、流行與相鄰地域關系密切,卻不受行政區劃限制。因此,研究目連戲和湖南地方戲曲的歷史,從單一的劇種去尋求是不容易的。我們也無法說目連戲先見于哪個劇種,而現有劇種的目連戲,也和鄰近省份劇種的目連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能就事論事,硬來爭誰先誰后、誰源誰流,有什么必要呢?

不過,就現有資料來看,前面我已列表說明,湘劇只存三個長短不一的殘本和兩個老藝人保留的“牌名”,就以這些殘缺的資料比較,五種都不盡相同。只能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戲班,目連戲的演出本都不完全一樣。就近幾十年來看,湘劇目連似乎消失較早,但清乾隆時的金德瑛(檜門),作有觀劇詩三十首,光緒三十一年(1905)其裔孫金圊伯“宦游來湘”,征得湘人王先謙、皮錫瑞、易順鼎、葉德輝等人的和詩,后由葉德輝印成《檜門觀劇詩》。這些詩,金德瑛原作中有一首吟《目連》,和詩也同樣都有一首吟目連的,易順鼎詩中說:“試檢《湖南通志》看,目連原是澧州人。”把民間傳說也寫進去了。王先謙則說:“不乖臣子興觀義,只有《精忠》與《目連》。”也可能就是《岳傳》和《目連》同演(見《湖南地方戲曲史料》(一))。可見在光緒年間,長沙還唱目連戲,不過可能已沒有時而臺上、時而臺下的演法,否則這些人的詩中,不至于毫不涉及。我們對現有的這些不完整的劇本和牌名,無法考證其準確年代,只能大體說是清代和民初的。不過,《目蓮記》這個殘本,較之省內現有劇本,卻獨樹一幟。前面提到的“孤埂”、“打埂”、:“三殿”審、“罵雞”,之前還有 “巡風鬼”一塊牌;“四殿”審耍兒郎,都是各本所無,必然另有來源。我還在進一步探索中,說不定竟可能證實目連戲最先進入湖南是在長沙一帶,這只能“且待下回分解”了。

中國戲曲的流傳,歷來都是靠師授徒學,口傳心記,代代相承,這種傳授方法,一直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早期戲曲的傳播,更不可能有別的途徑。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看過一些清末民初的老藝人高腔手抄本,大部分只有曲文,科、白相當簡單,甚至只是內容提要,并且以個人主演的角色邊本居多。前面提到的三本《梁傳》,就是這種性質的本子。我還聽說過一些老藝人“偷戲”的故事:他們知道別劇種有很能叫座而自己劇種沒有的戲,便去偷看,記了個大體情節,回來照演不誤。凡是會戲多的藝人,都有憑情節即可搬演的能耐——“搭橋戲”(提綱戲)普遍存在也可印證。由于藝人沒有文化,才出現這類不完整抄本以及“偷戲”或“搭橋”的現象,不敢想象在八、九百年之前的民間的戲曲傳播,能有多少文字傳抄,很可能就是故事梗概的流傳。不然,也無法解釋同一個湘劇本子,竟然記下兩出不同的“洪鈞作亂”;而我手頭的同為湘劇的三種殘本和兩份“牌名”,竟然各有千秋。正因為沒有文字抄傳,演出時,各地藝人由于習俗、方言之不同,就出現了就地取材,各自增減和創造現象。不然,就更難解釋龐雜的“一地一目連”甚至是“一個劇種一目連”、“一個班社一目連”現象。

雖然目前找到的目連戲劇本,其“正傳”部分大體用了鄭之珍《勸善記》的情節和曲文,這卻可以證實《勸善記》的“跋”中所說“好事者不憚千里求其稿,贍寫不給, 繡之梓以應求。”是真實的。也就是說鄭本演出之后,就有不少人去求抄本,抄不過來,只好付印。那時候沒有知識產權之說,鄭本一印出來后,坊間大概很快就出現了仿刻本。目連戲已在各地盛行,這么一個篇幅浩繁的大戲,一旦有個印本,戲班自然樂于接受,其傳播也更迅速和廣泛,才形成這一部分大體一致的現象。但在實際演出中,大多卻并沒全按鄭本,情節也有出入,其中就看得出歷代少民間藝人自己的創造。就以與鄭本相同的第一塊牌“元旦上壽”來說,前邊都按鄭本演,實在有點索然寡味。湖南祁劇演出本卻在后半部份讓劉賈的兒子龍保,來給姑父母拜年,這也是情理中的事。龍保娃娃丑飾,既結巴,又愚蠢,開口就鬧笑話。一段打諢,這塊牌才演完。觀眾看后,傅家如何在元旦對天善頌善禱,沒留下多少印象;這個龍保的笑料百出卻誰也不會忘記。

“博施濟眾”,鄭本是一折戲,湖南卻是四塊牌(南方有目連戲的劇種大多如此)。其中何氏弟兄上場,鄭本只唱了一支[吳小四],一支[半天飛],傅相周濟之后,教育了他們,弟兄說“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身在污泥中”。而在湖南地方戲中,叫“兄弟求濟”,是可以獨立演的單出。這對兄弟叫何有聲、何有名,祖是閣老,父為尚書。一對破落家庭的紈绔子弟,開始還顧面子,不好意思去求周濟。猶豫再三,畢竟擋不住饑餓,丑態百出,最后只好去了。傅相先讓二人吃碗面,弟兄千方百計想多吃對方碗中的面條。傅相給了他衣服、銀子,兄弟倆轉過身就商量當了衣服去賭錢,是丑行的重頭戲,以道白為主。后面的“花子求濟”,是瘸子和癱子用盡心機攫取對方的米,都使觀眾笑得合不上嘴。把傅相濟貧的善行,卻丟到爪哇國去了。這兩塊牌除唱用鄭曲而外,都是以念白為主。傅相的周濟沒感化臺上這些人,而留給觀眾印象深的只是這些鬧劇,實際上已經喧賓奪主。

“尼姑下山”在全國各劇種中,都衍化為折子戲精品《思凡》,在湖南地方戲中,卻更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但得生下個孩兒,兀的不快煞了我。”兩句,常德高腔卻盡情發揮:

“倒不如下山去找個媒婆,

說合那年少哥哥,

我與他同起同眠同快活!

生下五個男娃娃,

再養兩個女嬌娥,

做一個五男二女,七姊妹團圓。

叫爹是他,叫媽是我,

‘爹的‘爹,‘媽的‘媽,

扯的扯,拉的拉,

哎呀呀!兒呀,兒呀!

活活的快煞了我,快煞了我。”

這一段的表演,更是夸張地想象一群高矮不一的孩子,圍繞在身邊,喊喊叫叫,扯扯拉拉,尼姑雙手高低不同地逐一撫摸,那種母性的驕傲、滿足和快樂,哪一個觀眾不為她這種婦女正常的追求所感動而喝采?(附帶說一點:1952年后,已把“同起同眠同快活”改成“同起同眠同干活”以達到加強其“思想性”的目的。幸虧那時候沒提倡計劃生育,否則,“五男二女”也會改的。)

我們再看看祁劇的“傅相囑子”。當傅相上香時,先唱鄭本[尾犯序]:

天地神明聽拜啟,

未報深恩枉生塵世。

接下來就是大段放流:

“安人妻!想老夫年登五十有七,沒病而死,

你還悲傷怎的,憂愁何來?

我和你半世夫妻,

并沒有傷讒半句。

我在杭州受戒回來,

你毀壞我的白螺,

我與你爭了幾句,

你,你休要記懷了。

安人妻呀!我今一死別無所囑,

我家九世經堂,

你帶了羅卜、益利,

持齋把素,念佛誦經,

切不要毀齋戒。

吾今臨終別無所贈,

我有這數珠一串,相贈于你,

掛在你的項上,鎖定你心猿意馬。

又道是婦人之德,莫大于三從,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如今我死,你要從子了。

安人妻呀!有道是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縱有那親者,不在你的眼前重。

安人妻,你須牢記,須牢記,

我和你夫妻恩情一旦分離。

你須要,齋僧道,廣布施,

敬奉三官,如我在日。

你若是依我這幾樁事情,這幾樁事情,

我死地府九泉,吾當足矣。

夫妻好比同林鳥,

大限來了各自飛,各自飛!”

接鄭詞:

休垂淚,嘆人生在世,都有個別離時。

我說不清是藝人發揮了鄭本,還是把自己原有的演出本加入鄭本。但祁劇演出本不僅強調了傅相的臨終囑咐,體現了夫妻死別的感情,而且鄭重其事,相贈數珠,為后來在劉氏身上,可以一再用數珠做戲留下伏筆。和鄭本比較,應該是更有戲一些。

“母子團圓”,劉氏到長亭接傅羅卜,羅卜先見到鄰舍李公,聽說劉氏在家開葷,氣急暈倒。劉氏遷怒李公,大罵之外,還摔碎了水罐,所以辰河戲的長亭一段,就成為一塊獨立的牌:“長亭打罐”。

這里只舉了幾折鄭本作對比,是因為鄭本也源于民間演出本所改編,略舉幾例,說明民間藝人即使在鄭本廣泛刊行之后,吸收了鄭本,仍然保留其原來劇場效果強烈,觀眾喜歡看的部份不能舍棄,所以并不完全照搬;當然也可能是在鄭本的基礎上加以豐富。民間藝人可不管儒、釋、道的什么倫理、教義,只不想讓觀眾看得打瞌睡,更不想觀眾離去,于是盡可能保持其可觀性。所以,說“正傳”統一于鄭本,是指主要結構而言,各劇種仍有各自的演出本。

至于鄭本所無的情節,以及大量的“前傳”和“花目連”,不但有許多傅家先人的事,還包含了多少可自成章節的獨立故事。就是傅家也多了許多人物:如傅相的父母叔嬸、傅相的弟弟傅林、舅父陶全。傅家一個無名無姓的安童,在湖南卻成了李狗兒,以他為主有八、九塊牌。還有“女吊”和“男吊”,以及因“女吊”而產生的東方亮一家的故事;以及整個梁武帝故事。這都大大超過鄭本的篇幅。而且目連的祖父傅榮(或傅崇),可以有的行善,有的作惡。我想,這正是由于各地都只擁有一個“目連救母”故事梗概,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才可能憑自己的想象去塑造,才可能賦予目連戲的廣泛包容性,才可能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形成了各劇種均有其地方特色的“一地一目連”。這種現象不僅湖南如此,至少南方各省都有相似之處(就已知的材料看,南北差異也不小)。不僅現在如此,而是由來已久,從張照《勸善金科》“凡例”中,也可以看出他所見到的民間演出本,就已經有兩百多出,說明在明末清初民間演出的目連戲,就已經相當龐大。可見這種滾雪球方式,古已有之,很可能“目連救母”故事一旦進入戲曲,就是這種狀況。湖南長期流行唱目連戲,卻沒受多少《勸善金科》的影響,應該是在《勸善金科》出現之前,三湘大地歷代民間藝人已經保留了內容豐富、篇幅很長的演出本,沒有必要再吸收《勸善金科》。

目前我們搜集到的目連戲劇本,除了和鄭本相同的大部“正傳”外,其他所有抄本,無一是出自文人手筆,都是相當通俗的民間演唱文體,從前面引過的一些唱詞,可見一斑。至于念白,那就不但更加口語化,而且夾雜各地方言、諺語。例如祁劇李狗兒講衡陽方言,其中有“哈狗筒”一詞,我這土生土長的湖南人都不懂,請教了衡陽人,才知道是民間一種特制的套狗的土工具。而辰河戲的李狗兒卻講邵陽方言。這些,只能視之為歷代民間藝人就地取材、信手拈來所積累的演出本。

責任編輯:楊建

猜你喜歡
戲曲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46
戲曲從哪里來
富連成社戲曲傳承的現代轉型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0
《廣西戲曲》
海外星云(2021年9期)2021-10-14 07:25:50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越劇《竇娥冤》的戲曲美學解讀
明代戲曲樂師頓仁考略
中華戲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32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清代中后期戲曲表演理論的演進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6:48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视频在线|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毛片视频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狠狠色丁香婷婷|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www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一区色|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本a级免费| 操美女免费网站|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a级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x| 亚洲最大综合网|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婷婷午夜天|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a|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久久不卡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自在线拍| 午夜日b视频| 欧美在线伊人|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