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西方現代音樂是在十九世紀末大小調體系逐漸消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思維觀念、技法體系和風格流派等方面,與傳統音樂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組織邏輯。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奧地利作曲家奧諾德·勛柏格,與其門生威柏恩和貝爾格一起創造了 “新維也納樂派”, 他認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與古典音樂的基礎——大小調體系都是過時的東西,在調性限制的范圍內是不可能寫出好樂曲來的。因此他拋棄了音樂的調性,代之以半音階風格的十二音體系,從而開創了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音樂理論。
傳統音樂的音高關系是基于一定音程關系為有主音的調式體系,因此,視唱練耳主要采用大小調音高組織和以培養“調性感”為目的訓練方法。我們知道“調性”即指調式各音對主音的傾向。所謂“調性感”不僅包含“調式感”,也包括“調高感”,兩者既統一又各有側重。調式感側重的是依內心聽覺感知調式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調高感側重的是依向心聽覺感知調式主音的音高位置。
現代音樂逐漸放棄了單一的自然調式調性,“十二聲音階”被廣泛運用,將十二聲音階用來建立一種彼此平等沒有等級差別的音高組織,使音高關系最終擺脫了調式功能的控制。
現代音樂大多是十二聲音階的音高組織,在沒有任何參照音的情況下,要牢牢記住一個八度內十二個半音中的每一個音高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視唱練耳中將十二聲音階中音與音之間的最基本的關系——“音程”作為主要訓練內容,以培養現代音樂的“音程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方法。所謂“音程感”,是指依內心聽覺,感知音與音之間的距離以及準確地把握音程距離的能力。當兩個音聯系在一起發音時,如果能迅速地感知異表達其結構性質和形式,實際上是把其中某一個已知音高作為了參照音,因此,無論在橫向旋律音程構成的曲調中,還是縱向和聲音程構成的和弦中,準確地判斷和把握由參照音到“辯認音”之間的音程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音程在傳統音樂中作為調式音級的基本結合形式,有穩定與不穩定之分,不穩定音級需進行到穩定音級,不穩定音程需解決到穩定音程,音程是否穩定不完全取決于音程距離的大小,而在那一個調式音級上建立音程則更為重要。在現代音樂中,音程通常是建立在平等的十二聲音階上,十二個半音中無主次之分,無穩定與不穩定之別,即使有調性中心,除主音外,其他十一個半音也是如此。由此看來,如果說傳統音樂視唱練耳教學在音高上是以培養音程的穩定感為主來把握音準,那么現代音樂則應以培養音程的距離感為主來把握音準的。
現代音樂同時也被人稱之為無調性音樂,是指沒有調性中心,音高組織缺乏調性感覺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類型。而“自由無調性”則是指非十二音序到原則寫作的無調性音樂。自由無調性這一概念,是相對傳統的調性觀念、調性感覺和調性呈現方法而言的。在自由無調性音樂中,既無中心音或中心和弦,也無調號和調式特征,取消了各音之間的音級功能差別,十二個半音彼此平等的自由結合,不采用傳統的音高組織方式,避免調中心的存在,以致從譜面上或聽覺上都無法感受調性的作用和領會調性的意義。自由無調性音旋律的形成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改變傳統調性音樂旋律、和聲、節奏等構成的方法與樣式,尋找一種音與音之間、和弦與和弦之間有別于調性關系的音樂語言,由于自由無調性音樂放棄了調性的“結構力作用”,因此,音樂的發展更多借助于“主題”,使其成為惟一的結構力,以保證結構材料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在高級視唱練耳課程中,對于音高與視唱的訓練是采用“十二音序列”即十二平均律半音的有序排列及其對位化組織創作無調性音樂的技法。十二音序列音樂的基本寫作方法是:首先將十二個半音構成一個序列,十二個半音中的每一個音高在序列中,僅出現一次,以阿拉伯數字1至12的序數相對應,這個最初構成的序列稱為“原形”,以“0”為標記。以原形序列為基礎可派生出三種原形:一是原形的“逆形”,即將序列原形從后面向前排列,以“R”為標記;二是原形的“倒影”,即將序列原形的第一個音為軸,縱向嚴格反行排列,以“I”為標記;三是原形的“倒影逆行”,即將原形倒影從后向前排列,以“RI”為標記。在單聲部音樂中,十二音序列可與各種節奏結合而構成旋律,按序列順序每個音在旋律中可出現在任何一個八度音區不受限制,為確保十二半音的無調性風格,需避免個別音地位突出,像調性音樂中的主音那樣。因此,在十二個半音尚未完全出現之前除同音反復,音型重復等外,不能重復出現其中任何一個音。
為完整地唱好旋律,可將其中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作為視唱的基本練習,唱好十二音序列基本練習,對于掌握由此構成的序列音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唱好原形序列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練習原形序列的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形式。在掌握了基本練習這個前提下,再訓練完整的視唱曲,通過結合節拍節奏,句法呼吸、音樂表現等綜合要求,使視唱、聽覺能力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