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從歷史的高度看,繪畫藝術從誕生到現在,藝術風格由緩慢節奏向快頻率發展, 及至20世紀初,藝術風格一個接一個,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翻開歐洲美術史,從古希臘時期到18世紀,雖然也出現許多流派,但從宏觀上看它們都屬于現實主義范疇,是在古典哲學思想指導下的藝術實踐。直到19世紀德拉克洛瓦建立了浪漫主義的繪畫體系,這種僵局才得以打破。而這格局一經打破,就產生了印象派、新印象派,隨之緊鑼密鼓般出現了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派、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觀仿藝術、超級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讓人目眩。屬于浪漫主義風格的中國文人畫,曾經統治中國畫壇達一千多年,直到20世紀初,特別是近年來美術新潮紛然雜陳,這一統治才得以瓦解。藝術風格產生、發展的規律似乎具有普遍性。
藝術風格的不斷發展是有其內在、外在因素的,究其原因,不外下列幾個方面:
1、功利主義的影響:一方面,進入人類文明時期后,美術常常被統治者所利用,用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宣傳、娛樂工具,美術創作思想受局于統治者。明初皇帝喜歡馬遠、夏圭的風格,院風就盛行以此為宗的浙源畫風。“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典;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最后作孫過庭字,故孝宗太上作孫字”。皇帝的個人愛好在一定時候竟可以左右畫風。另一方面是藝術家個人因素。在一定時期,某種風格、某種題材受人青睞,容易出人頭地,于是趨之若鶩,不惜犧牲藝術家的個性,拋開真誠的情感去無病呻吟,博人開顏,這方面尤其見于現代新潮作品中。
2、藝術的成熟意味著新藝術風格的出現。綜觀藝術發展史,當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出現時,前一種代表舊思潮的藝術,一般來說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已形成一個體系,有一套較固定的觀察與表現的方法,既可說它達到頂峰,又可說它已處于僵化,沒有多少生機了。畫家李少文認為,世界總要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藝術的世界也如此,它需要進行自我調節,需要有新的藝術樣式來突破舊的格局,建立一種全新的藝術世界,于是新的風格應命而來。法國觀念藝術先驅馬塞爾·杜尚,1917年在一普通的便池上寫上“RM·MUTT”,作為一件雕塑作品送展。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卻說明潮流要求棄絕作為傳統藝術品的那些珍奇的、永久性的奢侈品。傳統藝術已成為“奢侈品”。
藝術的成熟往往導向封閉和靜止。如中國的文人畫、歐洲的古典油畫,它們都形成了固定的作畫程序和嚴格的教學體系,已經達到極限,無路可走了。返老還童、返璞歸真是藝術家一生的執著追求。一種藝術形式的成熟,必然也意味著它的創造力、生命力老化。如果藝術家不斷重復他訓練成熟的藝術,只能說明他已變成一臺復印機,他的藝術生命結束了。
3、黑格爾說,藝術發展到后來,總是向哲學靠攏。中國文人畫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受到由儒、道、佛三家共同糅合而成的中國哲學的深遠影響;西方現代藝術幾乎可以說是對柏格森等人哲學思想的創造性解釋與實踐。藝術的這一特征表明藝術在文化大家庭里不是孤立的,影響它的不僅是哲學,還有文學、音樂、民俗,乃至社會意識形態。任何一門姊妹藝術的變化、發展,都或多或少的會導致美術的變化和發展。
在分析繪畫藝術風格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每種風格的興起總是建立在否定部分或否定前人藝術思想的基礎上,這種否定或出于社會歷史原因,或出于人類文化意識和哲學思考的不斷發展。而每一次藝術風格演變都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美術的進步,豐富了藝術語言,給我們燦爛的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珍品。
(作者單位:湖南日報廣告部)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