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亞平
愛密爾·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是聞名世界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由其開創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涉足于音樂、舞蹈、戲劇和音樂治療等多個相關領域,對整個世界音樂教育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推動了日后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隨著音樂教育界對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研究范圍寬度地拓展與程度地加深。該體系已在世界多個國家設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音樂學校,以推廣和發展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音樂教育體系。
一、達爾克羅茲音樂理念
1、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主要思想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主要觀點是:第一、音樂應與人的身體結合起來,共同激起人們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首先就應當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使人的生理機能可以自由、自然地配合思維運動的方向。換言之,即:將人的身體作為音樂的介質,通過身體來表達音樂的思維的形式與內容,并達到使人獲得音響和情感的體驗的目的。第二、節奏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內容。更是兒童和青少年在接受音樂教育時的關鍵。教師應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其年齡、運動能力和心理狀況來調整教學進度,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節奏訓練的方式和內容。第三、盡力開發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即興創作在達爾克羅茲看來是一項貫穿于音樂學習活動始終的,重要的教育實踐活動。它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并有效地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即興創作的教學內容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不同年級、不同程度的音樂教學課堂內。而達爾克羅茲的這一理念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世界其它著名音樂教育體系。
2、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主要內容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主要由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創作等三個方面的內容組成。
其中,體態律動為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整個體系的最大特色。這一教學實踐的內容主要形式為:在特定的音樂環境內,讓學生集中思想,根據音樂教師的要求,以身體為道具做出與音樂相適應的動作。這一內容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對音樂的聽覺、知覺、感覺和音樂記憶力、判斷力,并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
“內心聽覺”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的視唱練耳課程的要點所在,也是達爾克羅茲音樂課程中的重要任務。其教學目的即:使學生能將運動和聲音的感覺“內化”。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某一片段音樂要素在內心進行默唱,以此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內心想象力和內心對音樂要素的控制能力。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即興創作”課程是一項對后世影響重大內容。由于達爾克羅茲一直主張學生所具有即興創作的能力有助其在演奏音樂作品時,感悟并挖掘出音樂作品文本之外的價值,因此,這一內容也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自始自終貫穿的教學內容。其教學實踐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多樣,經常被采用的形式是:學生按照指揮對和聲、速度、力度和藝術處理的要求即興演奏樂器或又兩個學生一邊演奏自己的樂器,一邊輪流進行對答創作。
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1、順應小學生身心成長特點,開發體態律動課程
我國的小學生多為6—12歲。這一階段包括人生的兒童期和少年期。在此階段中,學生大多表現出天真、幼稚、單純、好動、好奇心強的天性。受我國教育形式和教學環境的限制,我國的小學音樂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的是“課桌式”的形式,即:教師在鋼琴旁或講臺上教課,學生坐在課桌旁聽課。這一形式的最大優勢是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控制課堂教學秩序,其最大的缺陷則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活動被大大削減。而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比較好動,而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音樂課一直處于非主科的地位,因此學生們常常將音樂課當作“休息課”、“娛樂課”,甚至“課堂活動課”。如此一來,音樂課的授課形式不僅沒有幫助音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而因此產生的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反倒是壘成了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障礙。
而合理開發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體態律動”課程正是解決我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這一狀況的一劑良方。這一課程恰恰順應了小學生在成長階段中的身心發展的趨勢,巧妙利用了小學生性格特征,以舞蹈和音樂游戲的活潑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寓教于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
目前,在我國部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已經基本打破了多年來音樂課“課桌式”的授課形式,改善了教學環境,使得將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課程運用到我國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轉成為事實。然而,要在更多地區中推廣此課程還需要各地方教育部門真正認識到該課程的內在價值,并切實改善教學環境,轉變教育模式。
2、小學階段的視唱練耳課程影響著個人音樂素質的發展
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一個人音樂素養的最直接的體現形式,關系到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影響著整個音樂教育的結果。
小學階段是人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視唱練耳課程正式提上教程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中,大多數小學生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視唱練耳的訓練,對節奏、音高的概念比較模糊,因此,音樂教師在這一階段的工作意義非同尋常,而在學生接受視唱練耳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針對視唱練耳課程所提出的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是增強學生視唱練耳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具備的基本的音樂能力培養學生的基本調性,發展其節奏能力。教師可以將固定調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相結合進行,使之能對調式調性產生本能的反應。此外,教師應努力改變以鋼琴教唱的方式,盡力避免鋼琴的“導唱”,使學生能做到“心有其聲”,以此達到培養學生內心聽覺的教學目的。
3、借助即興創作課程開發小學生想象力和創作能力
音樂教育素來被人們認為是具有開發人的智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的重要的教育活動。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即興創作課程則是音樂教育中具有此功能的典型性課程。
無論處于哪一程度的學生都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對音樂的創作和感悟的基本能力,因此,無論是處于哪一音樂學習程度的學生都可以接受即興創作課程。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程度來引導學生。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一些寫了節奏、調性、速度、力度的卡片,請學生對這些卡片進行自由組合,然后記錄下每次組合的結果,以此作為個人創作的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請學生根據音響效果,選擇不同的圖案和彩色筆畫下個人所感悟到的音樂的效果,以此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
綜上所述,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體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吸取其精髓,并將此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的音樂教育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聚仁學校)
責任編輯: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