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輝
在當前全球受金融風暴波及,尤其汽車產業出現危機時,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同樣受到嚴重影響。獲得2008年自主品牌年度車型評選六項大獎的車型,實際上是為我們遴選了六個自主品牌企業的生存樣板,在這個全球汽車業“不太平”的日子也許能讓我們從中思考一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如何面對嚴峻挑戰。
近年來盡管中國汽車產銷和貿易持續快速增長,但是受合資品牌進軍小排量汽車和“降價潮”的沖擊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遭受嚴重威脅。加上國III標準全面實施,前期油價攀高、鋼材大幅漲價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以及工業產品出廠價格連續走高,自主品牌的成本優勢在逐漸弱化,人民幣匯率的逐漸升高也給自主品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單車價格下降,利潤不斷壓縮的前提下如何控制成本,保證質量,是自主品牌面臨的考驗。
實際上,自主品牌常常是“未老先衰、曇花一現”。在實力強大的跨國品牌包圍中,自主品牌凸顯了不少痼疾。形成這些痼疾的原因,一是長期的“引進消化”政策虎頭蛇尾甚至有頭無尾沒有認真消化吸收。二是指導思想有問題,“政績看引資,產品靠合資”,大企業養成依賴習慣喪失自主開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小企業則很難得到國家的政策,資金扶持。三是文化與社會根源。而社會上依然存留著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中崇洋媚外的心態,樂于依附外方。而另一些人對自主品牌發展感到悲觀,則與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凝聚的自卑心態有關。此外還有浮躁虛夸畏難情緒,都不利于自主品牌的發展。
所以,自主品牌當前在科技投入不足、核心競爭力缺乏的產業背景中強行與國際接軌,并不是明智的選擇。自主品牌要慎重發展,盡快跟國際接軌,又必須考慮到國內民族品牌能夠承受的限度。
目前依靠收購外國公司建設自主品牌,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但歸根結底還要看是否立足于培育自身的開發創新能力,真正走“引進-消化-創新”的路線。自主品牌的真正優勢在于對市場敏銳的反應高效的決策和執行能力。而且自主品牌企業大多都非常有志氣,堅持擁有自己的技術并在自主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
自主品牌的發展首先應該形成主機廠與供應商的臺力,主機廠應該與供應商共存共贏拼命擠壓下游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影響零部件供應商的生存是不足取的。其次政府的公車采購應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再次,自主品牌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外和國內兩個資源,并且與時俱進。國內外的技術差距在逐漸縮小,應多采用國內技術,鍛煉國內隊伍,不必一味媚外。最后,要正視品牌打造的難度。品牌投入包括諸多方面在品牌樹立的初級階段投入效果明顯,而到了高級階段,效果顯現較慢,自主企業的投入及在產品開發上所做的努力要更有針對性。
在跨國車企的圍追堵截下,自主品牌必須腳踏實地,積極努力,獲得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方可迎來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