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明
這是一種爭取客戶的手段,其中間業務的收益可觀
經濟危機之下,商業銀行的PE(私募股權基金)熱情卻絲毫不減。2008年12月,建行旗下的投資機構建銀國際,融資50億人民幣籌建中國第一家醫療保健投資基金,并與一家美國公司聯手管理,投資預期收益為每年20%以上。同時設立的還有一支規模為40億~50億人民幣的航空業PE。此外,建銀國際還計劃通過香港一個共同基金籌資8億港元,投資于香港上市的大陸消費行業的企業。
建設銀行選定醫保、航空業作為其PE的投資方向,應該主要是看中這些行業長期增長潛力,而消費類投資可在此經濟低迷時期,因其彈性較小,而受益于國內的經濟刺激政策。
進入私募的動機
在企業紛紛“脫媒”(指企業減少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的今天,商業銀行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轉型升級壓力。當越來越多的銀行上市,市場與股東的壓力越來越大,經濟波動更明顯,而利率市場化還很遙遠之時,如何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盈利模式直面競爭?當傳統信貸業務已經無法提供明顯利潤增長貢獻的時候,必會尋求中間業務的突破。因此,目前商業銀行從事PE的本質是一種金融創新,動機是拓展業務邊界,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盡量規避目前的法律法規,逃避監管。
受我國目前《商業銀行法》的限制,商業銀行還不能直接從事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投資。商業銀行參與PE后,可以通過接觸PE業務促進貸款業務,同時可為PE提供綜合金融方案時充當多重角色,如管理人、貸款人、托管人等。因此進入PE也是一種爭取客戶的手段,其中間業務的收益可觀,僅PE托管,銀行大概能收取千分之零點四到千分之一的托管費。
PE風險必須防范
傳統的銀行貸款管理需要安全、穩健,而PE需要成長性、高收益。參與PE須謹慎,否則,任何學費都可能是昂貴的。
首先要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控制風險的關系。要發展中間業務,創新但又不能觸及法律、政策的底線,任何“擦邊球”所帶來的收益都將是短暫的。必須建立有效的“防火墻”,杜絕信貸資金流入PE。否則在目前的制度法律環境下必然采取曲線貸款,新的不良貸款可能產生。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對發展的模式、方法可大膽假設,但實施時每一步都必須謹慎。“度”的把握尤其重要。逐步建立一套合規的方法體系是急需的。如果決策層只看到“年預期收益為每年20%以上”,那風險已經產生了,惟有自求多福。
與外國公司合作管理是目前的趨勢,但華爾街沒有慈善家,他們對資本市場的熟悉程度遠勝于我們。要時時保持警惕,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游戲規則。由于缺少有經驗的人才支撐,應當借此次金融海嘯時機,廣延從事PE、投行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作者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亞太案例開發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