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元
摘要: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中小學課堂觀察應該是一種校本化、人本化的研究活動,就是要以校為本,以關注人、適應人、發展人為本。關鍵詞:課堂觀察人本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教研活動的重點。目前學校教研活動的基本模式是聽課與評課。但是在一些學校成為一種形式,為聽課而聽課。為評課而評課,走過場而已:往往沒有主題、沒有重點,存在著任務觀點、應付檢查等散漫現象;聽課評課者常常以旁觀者的姿態評頭論足,不容易與授課者共同融為學習研究的共同體;往往就事論事,容易就現場教學過程的一些現象和枝節來談看法,而缺少研討的主線,缺乏問題解決的針對性;更多地依靠聽課者的個人經驗,而忽視課堂分析技術的支持,缺乏深度……
而課堂觀察能解決這些問題。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分工和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信息。并依據信息作定量與定性的分析和研究的教育教學研究方法。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評價提供過程性的實證‘。通過研討找到針對性的對策,從而有效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倡導的課堂觀察不同于專家所謂的課堂觀察,專家所進行的課堂觀察一般以認識課堂、揭示規律、建構理論為目標,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向性;教師進行的課堂觀察則是以提高實踐智慧為目標。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向性。我們認為,中小學課堂觀察應該是一種校本化、人本化的研究活動,就是要以校為本,以關注人、適應人、發展人為本。只有以人為本,課堂觀察才可能符合科學,才可能為中小學一線老師所接受。
一
任何研究活動,都有其價值取向,課堂觀察因為直接指向教師最貼近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場所——課堂,其價值取向與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所以應該突出教師的“自我”。就是課堂觀察的視野中必須“有我”——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了改進教學,為了自己的發展。如果說教學是教師的主要生活內容,那么課堂觀察是為了改善教師的教學生活,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生活的質量。這是課堂觀察人本化在價值取向上的具體體現。
為了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因素,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觀察,發現問題,分析現象。正確歸因,尋找對策,進而解決問題。諸如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所以,我們說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觀察意識,在平時的聽課評課中用觀察的辦法,去探尋規律,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同時,通過課堂觀察,還能從大量的現象中,找到有價值的研究主題,作為其他研究的起點。
建設自己的課
一般聽評課的目的是為了對他人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指向于他人;而課堂觀察不僅僅指向他人,還要由觀察他人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藝,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可以說“聽別人的課”是為了“建設自己的課”,所以課堂觀察是基于自己的內在動機而出發的。走進他人的課堂,并不是去做他人課堂的鏡子,而是做自己課堂的大使。這樣,教師在聽評課中更樂意于認可并借鑒他人的優勢,更容易于理解他人的課堂劣勢,并在自己的課堂中避免。
改進學生的學
“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體,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的配合。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并采取措施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益,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觀察要關注學生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這與傳統的聽評課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得到檢驗。因此,課堂觀察的過程是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始終緊緊圍繞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更為重要的是,在他人課堂中,聽課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能站在學生這一面,走近學生,能夠站在學生立場上體驗課堂進程并感受到課堂真正的目的,當老師再次回到自己課堂時,不但會改變自己的課堂理念,而且會讓自己的課堂教學離學生學習更近,因此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深度。
總之,人本化的課堂觀察是為了研究,為了改進,為了學生。也為了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只有當我們從人本化角度理解課堂觀察的價值,一線老師才有可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觀察中,課堂觀察才可能成為教師教研生活的一部分。
二
中小學如何組織課堂觀察,中小學老師怎樣參與課堂觀察,一句話: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堂觀察?我們認為,作為人本化的科研活動,課堂觀察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研究活動,這種自然性就是在活動的過程、活動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體現一種自然屬性,是適應中小學校、適合中小學老師的。
多樣化
自然界萬物呈現著豐富多彩的樣式,多樣性是自然界的特質。同樣,人本化的課堂觀察,也應該以適應教師為本,呈現多樣化的特征。
從目的來看,可以是問題解決的觀察,圍繞教學中的問題,或是針對某個教師教學技術的某個問題的研究,先對問題的癥結進行基本推測,確立相應的觀察維度和視角,進行觀察、交流和會診,提出教學改進的建議;可以是學習借鑒的觀察,聽課者為了學習某個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教學策略,根據自我需要生成主題,進行觀察,分析總結,并在教學中借鑒;可以是研究的觀察,為了進行某種教學實驗,可以根據實驗的干預因素和預期目標,來確立觀察維度、角度和觀察點,開展比較規范的觀察,形成研究報告等等。
從主題來看,作為一線教師,課堂觀察的主題不宜過大,要注意觀察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課堂提問就可以分解成許多小的主題去觀察,如提問的方式、提問的對象、提問后的反饋等等。中小學教師觀察還要注意主題的多元,因為作為生命的個體其存在的表現和需求的愿望本身就是多樣的。一是指主題數量的多樣,可以是單一主題的觀察,也可以是多個主題的觀察,關注若干個主題;二是不同的教師,在同一次課堂觀察中可以有不同的主題,就是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從不同視角去觀察課堂。
從手段來看,課堂觀察涉及許多因素,包括觀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報告等,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錄音錄像設備,還可以用課堂實錄,等等;譬如方式??梢允亲晕矣^察、對比觀察,也可以是跟蹤觀察、相互觀察。等等。要根據實際來確定。
層次化
就是指研究對象的多元。傳統的聽評課的弊端之一就是“一刀切”,指重視現象,沒有對象,而課堂觀察是對人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人,所以必須體現層次。至少體現以下三個層次:一是以新上崗教師為對象的課堂觀察,主要目的應該是診斷與矯正。一般而言,新手教師在課堂常規、教學語言、教材把握、教學調控等方面會存著
種種問題,我們可以就此設計觀察主題,進行觀察,幫助他們分析,給他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引導他們成長。二是以骨干教師為對象的課堂觀察。骨干教師一般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富有杰出的教學藝術與獨特的教學風格,在課堂觀察中我們就應以學習經驗為主要目的,并通過有個性的主題來進行精細的觀察與分析,從中獲得更多理念的啟迪。三是以一般教師為對象的課堂觀察。觀察一般教師的課堂,目的可能主要是促進一般教師向骨干教師的轉化,因此,既要發現課堂的不足,進行矯正性觀察;又要注意捕捉成功的經驗,進行分析,利于其教學風格的形成??梢?,不同的觀察對象,課堂觀察的目的是并不相同的。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課堂觀察是對人的研究。尤其是要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來研究老師的教學。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氣氛,學生學的行為,學生的感情、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等,都在教師觀察的視野之中。要根據研究的主題,分層次觀察。譬如課堂的整體氣氛,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生關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它從面上整體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故在進行觀察研究時,可以重點觀察導入之后,講解之中,或在提問之時的學習氣氛,如學生反響是否熱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教師的提問無動于衷。譬如觀察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時??芍攸c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連貫流暢,回答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師的思路,學習的速度、完成作業是否有困難等等。
簡捷化
《易傳》講“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現代社會崇尚簡單,追求速度;教師工作瑣碎,時間緊張。一切有利于教育的舉措都應該注重簡捷高效的原則。
從嚴密性角度講,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活動。有特定的范式,有一定的程序,必須按照科學的研究程序來進行。總的說來,課堂觀察研究分為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三個階段,而且這三個階段完成后,一般還需要依據研究目的和分析結果,發現原觀察設計的不足,進行新一輪的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具體來說課堂觀察要依據一定的程序進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目的設定(背景分析,技術選擇);課前準備(座位表、問卷表,攝像機、錄音機);聽課,錄像(現場觀察記錄。全息錄像、錄音);教師訪談(訪談,問卷,教師說課,座談):學生訪談(問卷,訪談);課堂分析(全息實錄整理,錄像技術處理,形成分析報告);與被觀察者探討交流。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簡單一些,可以省略一些環節,但是,不能泛化為_般的聽課評課,主要的環節要保持,譬如:確立研究問題,選擇觀察主題;實施課堂觀察,記錄課堂行為;分析課堂行為,提出改進意見。同時,在觀察時,可以觀察整堂課,也可以觀察課的某個片段,或者某幾個相關的片段,這是一種微格式的課堂觀察。在講究規范的同時,作簡約的處理,課堂觀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真正成為中小學日常的教研活動。
三
任何研究都必須遵循科學和倫理兩條基本原則。課堂觀察是一種現場研究活動,并且以人為研究對象,不可避免地對被觀察者及其課堂情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干預。如果處理不當,會不利于課堂觀察的進行,因此。需要建設人本化的人際關系。
尊重他人
作為一種研究活動,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都要具備尊重對方的研究品格。觀察者應當自始至終抱著謙虛、學習的研究態度,要通過與被觀察者的協商進入研究現場,并盡快取得被觀察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起一種開誠布公的關系。被觀察者要求了解研究目的,觀察者應如實告知,不要隱瞞;觀察分析的結果應當盡可能告知被觀察者,并與他們進行討論。不能不經全面了解就不負責任地亂發議論。聽課前、聽課后可以通過被觀察者的說課,全面準確地了解執教老師教學方案設計的意圖、目的以及教學理念,包括課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課后還將采取哪些教學措施。從而作出比較客觀的分析。被觀察者也要尊重觀察者付出的勞動,尊重其對自己的評頭品足。
親密合作
課堂觀察不是教師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需要幾個教師共同協作。這種合作,要正確處理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被觀察者(教師和學生)一般會對觀察者抱有戒備心理,這種心理可能會導致被觀察的課堂不同于平日的課堂,會使課堂情形或多或少失真。為了減少這種戒備心理,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要正確認識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規定性的任務,而是出于自愿和協商的專業學習活動。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能受益。觀察者要意識到,觀察別人的課堂能發現別人的問題從而引以為戒,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改進自己,所以要尊重被觀察者,要努力提高課堂觀察的專業水準;被觀察者要意識到,別人觀察自己的課堂,不管是發現問題還是獲取經驗,都是有利于自己課堂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從而感到放松和自在,歡迎他人的觀察,配合觀察者對自己課堂的觀察。
在團體觀察時,參與觀察的全體成員處理好協作關系,做到分工明確,認領各自的任務,承擔相應的職責,規范而有序地開展觀察活動,做好相應的記錄,積極發表各自的觀點,包括問題的歸因、改進的建議等等。
賞識激勵
觀察后的分析、反饋環節中,觀察者要善于激勵被觀察者,要善于“優點談足,缺點抓準”,喚醒“勝任內驅力”。還要善于“評出特色,點出創新”,激發“創新內驅力”。充分肯定教師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特別是教師的教學特色,可以激發被觀察者的成就,激勵其繼續努力。進一步彰顯;還可喚起其他觀察者對被觀察者教學優點、特色的注意,產生學習效仿的心理。
對于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以商榷的口吻?;蛞蕴釂柕姆绞剑瑔l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并與之共同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一起尋找問題解決的辦法。至于改進意見的提出,要淡化那些充實知識、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類不著邊際、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見,也淡化那些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顯效的意見。
總之,只有當教研氣氛是民主、和諧的,那么“研究”才能真正“研”起來,課堂觀察才可能走進教研組、走進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