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某市邀請資深青少年成長訓練專業(yè)導師、心理咨詢培訓講師曹廷琿舉辦家庭教育公益講座。臺下聽課的,除了眾多家長外,還有部分市直學校的老師。
“有個孩子平時學習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學習,最后考了90分。他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面前,告訴媽媽他考了90分。這個時候,他的媽媽說了和很多父母相同的第一句話:‘你們班有考100分的嗎?一個月后,孩子終于考了平生第一個100分,母親問:‘你們班有幾個人考了100分?孩子的眼睛一下子黯淡下來。”
對于這個我國當前家庭教育中極其常見的鏡頭。曹廷琿如此分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表揚。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價值。而父母卻習慣了拿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去比自己孩子的缺點,而絕不會去拿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去比別的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在悄然發(fā)生變化,自信心沒有了,反而慢慢產生了一種嫉妒心理,會想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超越別人。”
A老師聽了專家的分析以后,深有同感。他覺得,當前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還未能達成統(tǒng)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手段、態(tài)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結合,形成不少誤區(qū):不少家長重智輕德、重知輕能,對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過分溺愛,過度保護和過度期望,使孩子難以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居然借鑒“木桶原理”,把教育孩子的重點放在了孩子的短處上,導致孩子總認為自己天賦有問題,結果往往會是越補越短:有些家長鼓勵孩子,常常重在表揚孩子的天賦。忽略對孩子主觀努力的充分肯定,這同樣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對此現象,社會和學校必須盡快通過有關途徑進行剖析,予以矯正。否則,家教有還不如無。
B老師則覺得,上述案例中的母親方法或許有所不當,但拳拳之心可以理解,其中還不乏可取之處。畢竟,現在是一個社會競爭極其劇烈甚至酷烈的時代,我們的社會并沒有對學習弱勢者體現出很好的包容和關懷,宏觀的教育制度設計更不盡如人意。作為社會個體之一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嚴格要求。目標定得高了點,從情理上說是可以理解的,從方向上說是完全正確的。
C老師來自于一所城郊薄弱學校,她的學生家長文化素養(yǎng)總體不高,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嚴格,有些干脆都不問,他們對她說,“我們不懂教育,孩子小學時還能管管,上初中后我們也不會了,幫不了他的忙,一切就全部委托給你了。”她覺得很委屈,也感到很有壓力。教育問題上,誰能說自己一定是行家呢?有眼光的家長對孩子的一生全程負責,有實力的總是盡一切可能為孩子選擇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薄弱學校的家長們就算不懂教育,文化水平一般,但就可以因此放棄家庭教育的陣地嗎?對案例中那位母親的做法,她也覺得有些問題,但更多的,她感受到了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這是她有信心繼續(xù)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之一。
D老師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他近來正為這樣一件事所困擾: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yè)時,遭遇了一些高學歷家長的“唱反調”。不少家長號稱為了培養(yǎng)“個性孩子”,公開支持孩子在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中挑著做。他們說,當前教育生態(tài)下,孩子根本不必完成學校布置的全部家庭作業(yè)。對此現象,學校內部有人擔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負面”干擾,不僅進一步增加教育教學的難度,而且還會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另一部分教師卻認為這并不全是壞事,甚至是一種進步:這一現象的發(fā)生,粗看是對學校教育的挑戰(zhàn),實際上是家庭教育觀念發(fā)生變化的重大標志,家長們在孩子的考試成績之外,開始注重孩子能力和個性的培養(yǎng),這正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契機。對這二種意見,他一直在思考。聽了專家的報告,他忽然覺得,作為教師,我們在要求或呼吁正確家庭教育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從家庭教育中接受一點有益的啟示,對自身正在從事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必要的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