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海
意識的存在是多樣的,不管我們如何將其分化為有意識與無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如個體存在的多樣性一樣。但在我們的管理字典里,“統一”這個詞的意義卻極其有限,一旦管理層有何決策,就要求大家統一口徑,說是這樣才能提升行動的效果,于是,我們的運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甚至只是個別人頭腦發熱時之策略,但因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結果愈演愈烈。“統一”的背后是強迫觀念的存在,再細分,則是誠信危機的體現。
正當休閑中讀書時,會議又來了,其間有幾多可圈可點之處:一為中考成績放榜單;二為要求班主任對錄取者進行“全員”勸導;三為獻血“任務”。
事務還沒真正展開,倒多了一些議論,說的比做的還多,旁觀者比當局者還清。一旦有任務,我們就必須“雷厲風行”地貫徹到底,否則,就會被手握生殺大權者統一劃入“異類”行列。如此一來,“前”途一片黑暗。有誰敢忽悠?嗚呼?哀哉!
其一,鼓勵學生多讀書,具有先進的思想頭腦,這種辦學思路本沒錯。可是面對如此單一的知識學習,又有誰樂意總這么耗費生命學一些無甚用處的知識?學校教育若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多一些技能學習,少一些壓制,少一些機械的應試訓練,興許會有更大的魅力。成績低下,這在一年前接手班級管理時,早就有所定論——從學校日常管理,從管理者的作風,從課堂的教學狀態,從教師生活面貌等等,只要注意細節者,皆可參透未來發展之趨勢。錄取率高,這讓人高興;只可惜,這樣的錄取率連目不識丁的人都感覺到莫名其妙,就可知辦學者的威信不高。
接下來,對被錄取的同學,要多做思想工作,鼓勵其上學,“只要有學上,保證有前途”。這樣的話哄三歲小孩還可以,然而,對那些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學子及其家長,拿這樣的意志統一他們的行動,豈不是趕鴨子上架,讓他們都僅有一種選擇?至于每年的勸說效果不佳,除了說明我們缺乏藝術之外,分明道出了一個真理——正確的社會導向最有說服力,而民意的選擇最理智,畢竟關系到其生存問題。選擇是多向的,也應該是自主的,當學生在知識觀念與職業觀念模糊之際,我們有責任給其明確的指導,但首先必須更新觀念,絕不可以用老舊的思想統一活躍的頭腦,或者頭腦發熱,為了自己的業(政)績而想方設法統一別人的行為,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強迫所產生的沖突給心靈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有強迫就有矛盾,而效果將大打折扣。一切行為都是自主的,惟有如此,自由的創造才能產生持久的快樂。
再說這獻血,作為一種高尚行為,只要身體健康,就會主動而樂意地去做,而且不求回報地去做。然而,當其變成一項任務統一起來,慢慢地,演變成了利益爭斗的中心,當那些內幕被揭出來后,人們就會有被欺騙的強烈感受,故再也無法相信誰而產生主動的奉獻精神。當管理者發現統一策略行不通,就變換說法,請君入甕,再不行,則會拿出其殺手锏,強迫眾人服從。這樣一來,矛盾便慢慢積累下來,風氣一日不如一日。高高在上者,其眼光永遠向上,哪里理會得了那么多底層的瑣屑事務,況且這與他何干?當他拿到了走向天堂的資源通行證時,他還洋洋自得地炫耀著自己的“厚黑學”,卻全然不顧此行乃不歸路。
事實明擺著,其背后的真相需要自己去辨別,當這些現象不斷被呈現并加以比較分析后,我們能夠立刻發現,統一思想的背后,實際上是權力追隨的體現,這種觀念強迫所產生的傷害不亞于武力上的打擊,因為精神上的傷害是內隱而深層的。如何讓大家在一個誠信而多元的環境里生存,這是民主建設所要考慮的核心話題。誠信的前提是不弄虛作假,不急功近利,多些實務性的建設工作。
(博客地址:http://blog.cersp.com/index/1055121.jspx)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