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留住你,我的骨干教師
我國校長留住骨干教師的策略無非就是三條:一是“待遇留人”,二是“感情留人”,三是“事業留人”。(見《中小學管理》,作者:馮大鳴)然而這三條策略在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同區域內教師待遇不一致的情況下,往往顯得蒼白無力。美國特許學校的經驗是——經歷留人。
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曾專門調研過特許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況。這位教授發現,由于特許學校有提升教學質量的指標和家長“以足投票”的壓力,因此必須在課程設置、學業標準、教學方法、對學生個別化的額外幫助等方面下足工夫。這樣,特許學校教師的工作負荷與工作壓力勢必上升。公立學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常規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達到一定年資、擁有一定經驗后,“維持”即可;特許學校教師不僅要完成常規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進行個別輔導、工作反思、工作研究、專業進修等,教師往往周末都不能休息,始終處于“探索”“進取”的狀態。特許學校的教師付出了那么多,其在收入上是否比公立學校教師高出很多呢?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兩者的收入并沒有什么差別。那么,特許學校憑什么能吸引骨干教師并留住骨干教師呢?那就是“經歷”。這份經歷之所以寶貴,是因為特許學校教學任務重、難度高、壓力大的工作特點,在客觀上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快速成長與成才的環境,培養了教師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也錘煉了教師知難而進、重壓不垮、歷久彌堅的心理品質。這份經歷是教師個人的財富。
這就是特許學校給我們提供的“留人”經驗:(1)留人不回避給人以“利”;(2)給“利”并不等同于給錢;(3)“利”的魅力未必在即時兌現;(4)留人無須苛求“永遠”。
“青少年不尊師”辨析
一般而言,任何層次的學生都有天然的“向師性”。從這一視角觀察“青少年不尊師”就不得不首先從教師方面尋找原因了。邢建輝在《中國青年研究》發文說,不容諱言,時下的教師不乏才高德望、令人肅然起敬者,但也確實存在一些素質低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德才均不能勝任者。后者自然不能贏得尊重,反而會招來學生的鄙視。至此,似乎問題已有答案,但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簡單。
因為上述兩種教師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則需要作具體的分析:1.陳舊的教學觀。很多情況下問題出在師生之間實質性的互動、交流太少。2.落后的學生觀。由于連年擴大招生規模,逐漸從精英教育過渡到了大眾化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大多數高校特別是非重點高校生源的質量相對下降,為數不少的教師對此不能適應,“學生觀”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未能樹立起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學生觀,因而時常抱怨學生素質越來越差。3.片面的職業觀。據《中國教育報》在全國范圍進行的“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大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一半的教師僅僅將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作為一種職業,視為養家糊口的手段。
其次,社會環境與管理因素不容回避:1.網絡時代的到來沖擊了教師的“知識權威”形象;2.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誤區;3.教師的身心負擔過重導致了對學生關愛的弱化;4.社會不良風氣嚴重侵蝕了校園生活。
當然,青少年學生也必須深刻反思:盡管“青少年不尊師”現象的出現,有教師以及社會環境、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它直接表現為青少年學生的言行。從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來看,青少年學生對自身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刻剖析,包括道德修養尚有缺失、“教師觀”出現偏差、對師生關系存在誤解,等等。
目標不可解釋成教育內容
人們把素質教育解讀成一種與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試競爭簡單概括為“應試教育”,是人為地制造了一種兩難困境,讓誤解它的人們愈加誤解。作者楊啟亮指出:(見《課程·教材·教法》)在素質教育和考試競爭之間,有幾個樸素淺顯的問題需要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基礎教育、素質教育、考試競爭?而我們對素質教育誤解的癥結在于把目標解釋成了教育內容,這與我們誤解全面發展教育是一樣的問題。而理解素質教育的關鍵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適性素質目標是什么”,這是個教育目標觀念轉換問題。所以素質教育與考試競爭之間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轉軌”之說不合邏輯,它與考試競爭中的如何考試、如何競爭、競爭什么之間是亦此亦彼相輔相成的關系。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