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蘭 彭益民
本文以批評語篇分析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方法,從及物性、轉換及人際功能系統等方面對世界幾大報紙的新聞標題進行分析,指出新聞標題反映報紙的意識形態。在解讀新聞時,讀者有必要對其進行批評性分析,尤其是從新聞標題的語言表達中預測文本所持有的態度和立場,把握媒體的思想政治意圖。
一、引言
雖然批評語言學重視對所有非文學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但是至今為止新聞語篇是它最主要的分析對象。現在,以英語為媒介的大眾傳播媒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英語新聞日益引導著世界的輿論,每天都在影響,甚至操縱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許多英語新聞語篇看似非常的客觀和公正,實際上含而不露地表達各種意識形態意義,對讀者產生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批評語篇分析的角度對英語新聞標題進行分析,從而揭示新聞背后的思想意識形態。
二、理論依據
批評語篇分析是二十世紀70年代末在英國和澳大利亞開創的批評語言學發展起來的。1979年R.Flower,B.Hodge,G kress,T.Trew提出批評語篇分析,旨在通過對大眾語篇的分析來揭示意識形態對語篇的影響和語篇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
Van Dijk的新聞話語分析理論認為,報紙的新聞文本既作用于公眾對各種事情的社會認知,更塑造著他們的認知結構。具體到新聞標題的句式、遣詞等要素無不滲透著報紙的傾向與意愿,顯示出不同的意識形態背景。從新聞文本與社會語境的外在關聯來看,新聞語篇與語境之間有著系統的聯系,新聞標題的結構形式和總體語義不是任意的,而是取決于報紙的社會意識形態和黨派傾向。
批評語篇分析在語言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上吸收了M.A.K 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的觀點。系統功能語法主張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所選擇的語言形式是由其所實行的社會功能決定的,而批評語篇分析正是主張語言形式反映語言的社會功能。從實質上講,批評語篇分析是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社會分析。
批評語篇分析的方法是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Halliday認為,語言是一個意義潛勢系統,任何語篇都是語言使用者在特定語境中根據不同目的從這一體系中所做出的選擇。據此,批評語言學家強調語言使用者的選擇是有一定原則指導的。句子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并非任意的或約定俗成的,句式本身就承載和表達了一定的社會意義。語言形式取決于其社會功能,結構的不同既反映意識形態的差異又反過來幫助維持和強化這種差異。
三、分析工具
評語篇分析通過研究語篇的語言形式,如及物性即被動語態和名詞化、詞匯結構和情態形式、人際系統等,從而揭示隱含在語篇背后的思想意識和觀點立場。而對新聞語篇的分析則常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如對比新聞語篇中某些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的表義功能;分析不同新聞機構在同一時間關于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以對比他們在同一時間上立場觀點的細微差異;分析某一特定新聞機構在一段時間內關于同一重大事件的連續報道,以比較其立場觀點是否發生變化,并尋找可能的變化原因。下面我們將從及物性、詞匯結構及人際功能系統等方面對世界幾大傳媒的新聞標題進行分析。
(一)及物性
2007年4月16號,美國弗吉利亞理工大學特大持槍殺人案發生的第二天,《華盛頓郵報》,《中國日報》和《衛報》都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一事件。他們的標題分別是:
a. Gunman Kills 32 at Virginia Tech In Deadliest Shooting in U.S. History(《華盛頓郵報》)
b.Gunman kills 32 at Virginia niversity(《中國日報》)
c.Massacre on the campus(《衛報》)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標題都是比較中立的標題。《華盛頓郵報》的標題中kills是一個執行性的動作即物質過程,清楚地表達出施事“gunman”是事故過程的引起者,受事32 at Virginia是這一過程的受害者。而且還指明了受害者的具體數字32人,這一具體數字說明了兇手的殘忍,引發讀者對兇手的憎惡。而《衛報》的標題并沒有使用物質過程,但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三家報紙對同事件的看法和立場是一致的,都表達了對這一暴行的震驚和不可思議。
2007年3月23日,英國的美國的VOA,《泰晤士報》以及《人民日報》就關于15名英國水兵在波斯灣被伊朗軍人扣留,伊朗隨后稱英國軍人“侵入”伊朗水域并表示抗議的報道的標題及正文的第一句話進行了及物性分析。
a. Iran Captures 15 British Troops in Persian GulfIranian naval forces took 15 British sailors and marines captive early Friday in the northerm Persian Gulf(VOA)
b. Hostage fears over troops seized by Iran.
Britain's crisis with Iran deepened last night after Tehranjustified seizing 15British servixemen by clainming that they hasstrayed into Iranian territorial waters “illegally”. (《泰語士報》)
c. Special focus on “sailors issue” between Iran, Britain)
The Iranian navy seized 15 British Navy servicemen, including a female marine, in a long-disputed the Arab waters between Iran and Iraq on March 23. (《人民日報》)
上面標題的及物性結構的不同之處是,VOA用了主動結構,使“施動者”出現在顯要的位置,而把“目標”放到了句尾。顯然,這里強調了過程中的“施動者”(Agents:Iran)。《泰晤士報》正相反,用了被動語態,使“目標”(Hostage)處于顯要位置,而把動作者“成分”(這里指Iran)放到了次要位置。被動語態的使用使人們對英國水兵更加關注。在詞匯選擇上三家報紙也有很大的不同。《泰晤士報》用了“Hostage fears”(人質害怕),而VOA用了Iran Captures(伊朗抓住)。這兩個區別說明VOA更加關注是伊朗而不是人質問題,但由于人質是英國人,因此《泰晤士報》更加關注的是人質問題。較VOA和《泰晤士報》,《人民日報》則比較中立,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比較客
觀的描寫了這一事件。
(二)轉換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轉換”。在分析語篇中句法轉換的表義作用時,我們尤其注意“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動化”(passivization)的運用。名物化指的是說話人原本可以使用動詞來表達句子的意思,但卻選擇了名詞。名物化得例子在這兩個語篇中很常見。例如:泰語士報:open-fire rules,illegal immunities ranted to African settlers,ect.華盛頓郵報:the open-fire rules,the closure of specificdemands,the job of an lonely loon,etc.
從修辭角度來看,使用名詞性代替動詞或句子可以有效地削弱整個文章的動感。名物化就是使動作或者過程物化,模糊時間和掩蓋參加者造成一種“非人格化”。
(三)人際功能系統
人際功能是語言的社會功能。人們通過它建立并維持他們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功能語法的框架中,這個功能注重的是話語中發話人和受話人的相互關系,以及發話人對他所說所寫的態度。人際功能直接與態度、觀點等相連。人際功能通過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稱呼語、人稱代詞以及可以表達講話者態度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具體詞匯來體現。我們可通過分析媒體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新聞標題,看出他們是如何利用對人的稱呼來體現其立場和態度的。
下面三則新聞標題分別是2007年4月j3日《華盛頓郵報》,《中國日報》和CNN對同一事件進行新聞的標題:
a. Rough-Hewn Father of Russian Democracy(《華盛頓郵報》)
b. Chinese president sends condolences to Putin overYeltsin's death(《中國日報》)
c. Former Russian leader Yeltsin dead(CNN)
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鮑里斯?葉利欽23日在莫斯科逝世,以上三則新聞報道的就是該事件。對比以上三則標題可知,《華盛頓郵報》在提到Yekltsin時,用到了Rough-Hewn Father這一稱號,這說明《華盛頓郵報》對他比較尊敬和親密。在《中國日報》中提到了中國的president sends condolences,這只是國家之間的禮節慰問,并沒有《華盛頓郵報》對這一事件的重視。而CNN的稱呼就顯得中性,沒有明顯的情感色彩。
四、結束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意識形態如何影響語言的運用,同時語言又如何被用來傳播特定的意識形態。新聞媒體在進行報道時,都是為服從國家利益,黨派利益進行傾向性報道的事實。因此,在解讀新聞時,讀者有應該對其進行批評性分析,特別是從新聞標題的語言表達中揣摩文本的態度,立場,把握媒體的政治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