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璞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主權爭奪,爆發了一場海上沖突。馬島戰爭是一場有限島嶼爭奪戰,英阿雙方都視其為重大的國家利益,并為此投入了大部分海空力量進行作戰。對于這樣一場牽動兩國重大利益的戰爭,其戰略預見和戰略決策就顯得十分重要。事后,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和平解決馬島爭議都有很大的前途和希望,很難想象兩國兵戎相見。而特別是發起戰爭的阿根廷一方在這場戰爭中的教訓,對于很多存在領土爭議的國家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一、馬島之戰的阿英戰略決策
第一,阿根廷的戰略決策主要建立在想要轉嫁國內政治危機上。自1979年以來,阿根廷經濟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國內經濟形勢不穩,通貨膨脹創世界記錄。正處于國內經濟形勢惡化、社會政治動蕩的加爾鐵里政府,為了擺脫國內危機,轉移民眾視線,貿然發動收回馬島的戰爭。軍政府在未經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鋌而走險,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3個月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1982年4月2日,100多名英國守軍全部投降,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占領了整個馬島,英阿斷絕外交關系。馬島之戰正式打響。
第二,對英國來說,戰爭來得很突然,對下一步如何行動,政府內一片爭論,其核心是要不要以武力奪回馬島。英內閣多數成員也很消極。因為英國面臨的困難是明擺著的:與阿根廷背靠本國領土作戰相比。英軍勞師遠征,馬島附近沒有基地可用,完全依靠漫長的海上補給,登島兵力不足,戰爭鏈條中任何一點出現斷裂,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但是,當危機突然來臨的時候,撒切爾夫人卻表現出一位戰略決策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就是準確地判斷形勢和迅速地采取行動。在撒切爾夫人看來,利用馬島事件激起的民族情緒,是重建英國自信和國際地位的極好機會。在整個戰爭期間。作為政治領導人的撒切爾夫人選擇了正確的決策模式,她只立足于全局性的戰略決策,而對于具體的作戰指揮絕不干預,她的職責就是確保軍隊所能得到它所需要的一切財政、外交和政治支持。
二、馬島之戰所面臨的國際背景
由于北約國家大多支持英國,拉美國家大多站在阿根廷一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而或明或暗地從中擂手,英阿沖突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兩國范圍,對美國、蘇聯、拉美和南北之間的國際關系都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一,美國既是北約組織又是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它同英阿雙方都有盟約關系,理應在沖突中持公正立場,積極推動雙方和平解決爭端。但是,它出于同情殖民帝國、重視北約國家和輕視拉美國家的考慮,始而以調解為名偏袒英國,繼而全面支持英國、制裁阿根廷,扮演了助強凌弱的角色。這也為后來的南北矛盾進一步加深埋下了禍根。
第二,馬島沖突之初,蘇聯持觀望態度。蘇聯利用馬島危機的意圖有三:一是削弱北約力最。英國把它海軍力量的三分之二投入馬島沖突,并遭到嚴重損失,使北約防務出現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約實力,有利于蘇聯在歐洲確保軍事優勢。二是在美國與拉美國家之間打進楔子,擴大蘇聯在西半球的影響,進而在拉美取得新的立足點。三是沖淡和掩蓋蘇聯侵略阿富汗和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而在國際上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擺脫它在第三世界的孤立處境。英美在馬島危機中的立場正中蘇聯下懷,有利于蘇聯推進其上述意圖。
第三,南北國家之間的隔閡加深。這場沖突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西方國家即北方發達國家支持英國、制裁阿根廷,而南方發展中國家一拉美國家支持阿根廷。圍繞英阿沖突和對阿制裁與反制裁的斗爭,是南北矛盾的一個新發展。
三、馬島之戰的影響與啟示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圍繞英阿沖突和對阿制裁與反制裁的斗爭,是南北矛盾的一個新發展。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與之利益相關的第三國家。窮國富國,反殖支殖,營壘分明。
第一,對以英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影響。英國在馬島戰爭中付出了沉重代價,除大量人員傷亡外,據不完全統計,經濟上的損失約達27億美元。除非英國撤軍,與阿重開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否則馬島之爭還將拖下去。如此,必將給英國千瘡百孔的經濟再開一個無底洞。英國的行動還惡化了它同拉美國家的關系。
第二,對以阿為首的拉美國家的影響。英國和西方大國對一個拉美國家采取軍事和經濟制裁行動,不僅加深了它們同拉美國家的矛盾,而且促使拉美國家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激勵了它們趨向于加強聯合和團結。在支持阿主權要求、反對英國及其支持者對阿的軍事行動和經濟制裁方面,大多數拉美國家采取了協調一致的立場。
另外,阿根廷是一個南美大國。在維護南大西洋和南美大陸安全與穩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在英阿沖突中,阿軍事上受到重大損失。由于西方大國的制裁,又影響它的國際信貸來源,出口盈余銳減,加上戰費支出浩大,更使它債臺高筑、通貨膨脹嚴重,經濟面臨更困難的局面。
第三,把握機會,合理地解決雙方的沖突。英國向馬島派出艦隊后,對能否取勝尚無把握,表示愿和平解決沖突,提出以下方案:1、直接承認阿擁有馬島主權,由英國行政官員主管日常事務;2、實行反租法,英國把馬島主權歸還阿,然后再租用50年,亦稱“香港模式”;3、在聯合國監督下實行自治。4、由英阿分享主權,就像法國和西班牙分享位于比利牛斯山的袖珍國安道爾的主權一樣,亦稱安道爾模式;5、由英阿共同占有和控制馬島,島民擁有雙重國籍;6、將馬島爭端交付國際仲裁決定。可選一種或將幾種方案結合起來。英國的意圖,是爭取在不打仗的情況下恢復對馬島的實際控制。上述各方案均有一個不可動搖的前提,就是阿根廷立即從馬島撤軍。
阿方的立場為:除主權之外,任何分歧都可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撤軍的前提是:英國正式承認阿擁有馬島主權,撤回艦隊和解除對馬島的封鎖。阿除在撤軍方面有所松動,在主權和管轄權方面未對英國作絲毫讓步,否定了英國的所有方案,并強化了對馬島的統治,任命了馬島總督,舉行了接管儀式。同時,美國提出解決爭端的最后方案:由英美阿三國建立一個機構,監督撤軍;恢復島上原行政機構,并吸收阿根廷人員參加馬島管理;馬島歸屬問題以島上居民的愿望為準。它與英國的方案基本相同,把主權留給了英國。阿撤軍所能換取的,不過是參與島上的行政事務。阿又拒絕了這一方案,但它再也沒有選擇的機會了。
戰爭歷時74天,而實戰僅一個半月,雙方損失很大。但令阿根廷人追悔莫及的是,領土問題不僅不可逆轉地倒退到了初始狀態以前,而且原先可以商談的和平統一問題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得到英方任何回應了。阿終于認識到收復馬島不再靠武力,而是靠阿根廷人民的工作、信念、耐心,通過外交談判和加深與島上居民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