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清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新世紀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課題,是對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階段性發展特征基礎上總結出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解讀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我們需要明確一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一個中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不同于傳統的“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強調在維護好整體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保障好個體利益,還要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以人為本將個體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尊重個體、愛護個體,體現了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
(二)遵循三個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三項基本要求,三個要求承前引后,共同統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向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永續性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理論背景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
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國革命及社會建設的理論源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問題,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地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說到底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于不同的歷史環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繼承和發展的統一。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傳承,是在應對改革開放階段性特征中應運而生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是任務和載體的關系,兩者統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全局目標下。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毛澤東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提出要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矛盾與問題,兼顧各個方面的發展需要和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等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鄧小平同志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出實行改革開放、分階段實現現代化、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等原則,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及國內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指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一切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區域發展等理論,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不斷擴展理論視野,在深刻把握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是“活的馬克思主義”。
(三)中國政治文化觀念的突破
從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來看,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成分比較復雜,屬于多元型政治文化,缺乏主題性政治文化架構。王滬寧先生在《轉變中的中國政治文化結構》一文中將中國政治文化的結構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來劃分,其中歷時性結構包括:第一,古典結構,即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第二,近代結構,即近代以來維新變法、批判傳統文化所形成的結構。第三,最近結構,即1949年以后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指導下形成的政治文化結構。這種多元并存的局面盡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負面影響也是極其巨大的:第一,長期處于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化雜糅之下的人,政治心理將趨于嚴重分裂的狀態。而嚴重的分裂狀態必然導致認同的危機,進而危及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第二,傳統政治文化向現代政治文化轉換的復雜性與長期性。第三,傳統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的碰撞與沖突隨著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推進而加深。
三、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現實背景
(一)執政黨的角色轉換: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兩個深刻的變化,一是中國已經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全面的市場經濟過渡,二是中國共產黨由奪取天下的革命黨轉變已經執政并將長期執政的政黨。從1921年到1949年,作為革命黨,中國共產黨明確革命目標,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并成功地造就了一支紀律嚴明、領袖強勢、“特別能戰斗”的政黨隊伍。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卻很難擺脫“革命黨”的思維方式,在政治上實行高壓,經濟實行計劃和控制。領導方式上選擇了“全能政黨型”的執政方式。這種政治體制在政治上表現為領導集權。個人崇拜盛行,黨政機構癱瘓。人們往往試圖將國家的命運寄托在少數領導人身上,而領導人也樂于接受這樣的角色,最終會冒很大的風險,付出高昂的政治成本。十年“文革”浩劫就是這種體制的后果。對此,“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同志曾經提出三個重大問題:“執政黨應該是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算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這就使得執政黨必須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定位,努力去適應新的角色,尋找新的執政合法性。
(二)傳統經驗的總結:要科學發展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從不同側面回答了社會主義的內涵,闡述了發展的重要性。“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發展的具體操作原則。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事實雄辯地證明: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所以,堅定發展這個根本,才能使改革的各項事業不會偏離正軌。但并不是只要發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科學發展。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同時這一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
四、結束語
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看,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必然選擇的指導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任重而道遠,這就更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到責任的重大性和時間的緊迫性。在前進的道路上,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能取得社會的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