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大提升,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四化”方針時相比,干部隊伍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化、專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同時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部分官員品德缺失現象屢禁不止。有些對黨對國家缺乏忠誠,喪失信念,貪污腐敗。褻瀆了中華傳統美德。從而突顯出了我國當前干部選用以德為先的重要性。
近幾年以來,中央多次明確強調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是在新形勢下我們黨關于選人用人原則的新要求,是全面提升干部素質的新任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今年的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要在這一前提下選拔那些確有才干、實績突出的干部。這更進一步重申了要在德的基礎上選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干部把市場規則引入黨內政治生活,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放松了品德修養,放棄個人操守,品質低下。少數干部的這種無德之行,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人民利益,也直接影響了黨的形象。在我國當前正處轉型時期的這一新形勢下。以德為先選拔干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容不得有半點折扣。
一、關于“德”的概述
人的道德、品德、品行、修養,社會公德及政治品質等稱之為“德”。德是人在長期的倫理行為中所形成和體現出來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個性,屬于心理、個性和人格范疇。人的品德在其長期倫理行為中形成;倫理行為在其道德意志中形成;道德意志在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中形成。個人道德認識是倫理行為的心理指導、必要條件,是品德的指導因素、首要環節;個人道德情感是倫理行為的心理動因及其必要條件,是品德的動力因素及決定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環節。
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礎和前提。德如同充斥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樣,平時我們沒有察覺,可一旦失去它。我們就會難以生存。對于個人,無德就很難立足于社會。對于國家,無德就難以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沒有德做基礎,個人的才再高,心不往正處想,勁不往正處使,反而會造成大危害。德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以及一個國家的立世之本,德高則人氣聚。人氣聚則形象佳,形象佳則社會效益好。就當前而言,干部之德主要可概括為四德,即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
二、“德”,古今中外倍受重視
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始終認為道德規范是以成就美德為基本要求的,認為君主必須德能稱其位,一旦失德,君主就是“獨夫民賊”。司馬光根據德才關系將人分為四種:德才兼備為圣人,德才兼忘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
以怎樣的標準來培養、考核、選拔和任用人才。始終是是我們黨的重大問題。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德才兼備的用人觀。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1940年陳云同志在其所起草的《關于干部工作的若干問題》中則進一步強調選用干部的標準是政治和能力。并提出選拔干部的原則“德才并重,以德為主。”這種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有利于我們黨吸納英才、提高執政能力以及更好地強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基礎。
中國有句古話,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不好人,做事就不行。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即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翻開歷史,有“才”而無“德”的人,往往一事無成或身敗名裂。
三、德與才二者的辨證關系
在德與才的關系上,我們應該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德才兼備是堅持了兩點論,以德為先是兩點中的重點。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強調;又堅持以德為先,而非等量齊觀。
在德與才之間,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力。一個干部如果僅僅具有較高的才智而做人做事不老實,就算不上人才。能稱得上人才的人,應該是同時具備過硬本領和優良作風,能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全心全意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人。選人用人在“德”與“才”上的取舍,德是根本、是長遠,并非應急時就能造就的。德好比方向、目標,才猶如動力,無德之才,猶如失去方向的汽車,會造成更大危害,而且動力越大其危害就越不堪設想。
才是基礎,德是保證;才是具體能力,德是資格前提。沒有德的前提保證,才就難以真正服務于甚至有害于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既重才也重德,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確保才智真正用到有益于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業上,才的正面作用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發揮。
四、以德為先選用干部在當前的重要性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去年4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干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是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領導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帶頭人。古話說:“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在黨內和社會上往往具有重要的啟示和示范作用。領導干部只有思想品德過硬,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德才兼備,是干部素質的根本的衡量標準,是干部選拔任用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德與才作為干部素質的兩個基本方面,并非平行、并列的,二者比較,德更具有統率和支配的作用,古人就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干部有德無才,難以為黨和人民作出大的貢獻;有才無德,則會導致權力濫用,其“才”往往會更加嚴重地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們黨始終強調,思想政治素質是領導干部素質的靈魂,在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強調以德為先,是新形勢下的典型時代課題,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四化”方針時相比,干部隊伍知識能力大有改善,目前縣處級以上干部一般都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知識化、專業化程度大大得到提高。這種文化、知識水平使得我們更有條件在選拔干部時突出強調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當前,干部隊伍的知識文化素質總體上是好的,但卻有一些干部在德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人民群眾對少數領導干部的不滿意,集中在德方面。強調以德為先,可針對性地解決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密切黨群關系。
五、干部之“德”是重要的執政能力
我國目前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在不斷變動,利益格局在不斷調整。思想觀念在不斷變化。新的所有制形式和社會階層的出現。各種不同利益訴求思潮相互激蕩,再加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下的機遇和挑戰,對黨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駕馭復雜局面,協調各方利益。領導我國社會主
義特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目前形勢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尤其是德育素質,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迫切。
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好宏觀經濟調控;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力推動文化建設;改善民生,積極推進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完成這些改革發展任務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推動這些工作當然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德”的重要性,避免走人“只唯才,不管德”的誤區。
嚴于律己,克己奉公是黨員干部必備的素質。我國雖然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出物質短缺時代,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已經充斥著人們的視角。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只有在物質誘惑和權力考驗面前始終不忘執政為民的理念和廉潔奉公的革命要求。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情趣,才能按原則辦事,拒腐防變,讓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姓“公”而不姓“私”。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既是新時期黨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特殊要求,也是培養干部、選拔任用干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需要長期堅持的根本標準。人民的權力只有授予那些既有德,又有才,既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又能干事、干事的優秀干部,干部隊伍才能不斷健康發展,黨的執政能力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六、干部選用以德為先是預防腐敗的有效措施
目前,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一些領導干部放松了品德修養,放棄了個人操守,貪圖私利,損害國家利益,有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以權謀私,與民爭利;有的斂取錢財,貪污受賄,跑官要官,沽名釣譽。少數領導干部這種無德之行,既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黨的執政地位。“政者,正也”,“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只有加強學習教育,警鐘長鳴,使領導干部“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才能始終做到有德而不失德。
每逢換屆選舉或調整干部之際,一些投機取巧者便抓住機會找關系。挖空心思謀“官事”,不花精力干正事。更有甚者借助手中的權力,用公權辦私事,疏通渠道,打通關節,跑官要官。盡管這種道德敗壞的人是極少數,但玷污了黨的純潔和崇嚴,是對換屆選舉和干部工作的極大干擾,是對中華美德的褻瀆。
腐敗在世界各國均存在,但現階段在我國尤為突出。在社會發展中為抑制腐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腐敗行作為政府運作過程中的頑癥之一,自始至終困擾著各國政府。圍繞反腐敗問題的理論研究也層出不窮,但在反腐敗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卻收效甚微。道德的腐敗是政治腐敗的內因,從而,克制道德的腐敗對政治腐敗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從根本上說,社會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腐敗是一切政治腐敗的源頭,它是引起整個政治生活腐敗的直接起因和邏輯起點,因而構成政治腐敗過程中的邏輯起點。因此,在干部選用過程中以德為先,是預防腐敗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