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國際間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和國力競爭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世界各國紛紛把改革和發(fā)展教育作為應對與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戰(zhàn)略。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都加大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力度,相繼研制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從這些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所顯示的內容來看,無論是課程理念,還是教學觀念,都體現(xiàn)出新的特點。學習世界各國母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對照世界各國語文學科教育的模式來考察我國的語文教學,有助于我們擺脫獨善的、狹隘的思路,開拓國際教育的視野。
伴隨著這次世界范圍的課程改革,對各國語文教學理念差異性的研究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學理念是指對教學的觀點、看法和信念,是教學的靈魂和歸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學理念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先進的教學理念將對教學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反之,落后的教學理念將對教學實踐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鑒于教學理念的重要性,我國應該吸收并借鑒世界上發(fā)達國家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中國具體的國情,為我所用,這樣將對中國的教學實踐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在發(fā)達國家中,日本由于歷史的原因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流淌著中國的血液。中國和日本在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都提出了擺脫“應試教育”的怪圈,有著相近的教育改革歷史背景。另外,日本的現(xiàn)代教育如同其經濟發(fā)展一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借鑒日本的教學理念對完善我國的教學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理論分析:兩國初中語文教學理念的差異性
中日兩國初中語文教學理念有許多差異,有些教學理念中國有而日本沒有,有些教學理念日本有而中國沒有,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初中語文教學保持了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文道統(tǒng)一”是中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之一。中國古代學者就提倡“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因文悟道”。從二十世紀60年代起,教育部制定的中學語文教學就借用“文道統(tǒng)一”的說法來解釋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形式與思想內容的關系,解釋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的關系。幾十年來,“文道統(tǒng)一”成為中國語文教學的顯著特色。初中語文教學新大綱指明,語文教學“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中國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毫不隱諱地表明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指導思想,從而形成中國語文教學大綱的顯著特點和風格。語文教學中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必然要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從中國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來看,貫徹“文道統(tǒng)一”原則要切實避免在教學中以文代道。
(二)中國初中語文教學突出了切實糾正“應試化教學”的評估思想
在二十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所形成的共識之一是變重“應試教育”為重“素質教育”。在大綱的修訂過程中,針對“應試教育”的現(xiàn)象,吸收了近期國內外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在初中語文教學新大綱中增加了“教育評估”一章。在“教學評估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的方向指導下,新大綱要求對學生的評估要重視積累、能力、語文水平的發(fā)展,堅持態(tài)度情感與知識能力并重,在考試方面明確規(guī)定不能用難題、怪題、偏題的繁瑣機械的題目考學生,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見,此外,還明確規(guī)定了對語文教師和學生評估的基本原則,如著眼于尊重學生個性,著眼于發(fā)展性評價,著眼于積極評價。這對切實改變語文教學的純工具、純知識化傾向,對于改變“應試化教學”的傾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日本初中語文教學突出國際化背景,強調深化國際理解
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其教育的影響是深層次和全方位的。由于其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日本政府還追求著政治大國的地位,追求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必然要求其國民具有國際化的胸襟,這在其初中語文教學新大綱中有鮮明的表達。如在教材需采納的觀點中明確提出:“在寬廣的視野上,深化國際理解,為培養(yǎng)日本人自覺的以及國際協(xié)作精神服務”;“為加深有關人類、社會、自然的思考服務”。在第二學年及第三學年閱讀內容指導事項中也提出,“閱讀文章時,思考有關人類、社會、自然等問題,并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他人,使學生學會在多元文化中生存。是日本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
(四)日本初中語文教學注重教學目標的細化,體現(xiàn)出語文課程基準的剛性特征
日本初中國語課按照文部省1998年12月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初中三個學年授課時數(shù)由原來的175、140、140學時分別減到現(xiàn)在的140、105、105學時。依此,在初中語文教學新大綱中規(guī)定了總的教學目標以及“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及第三學年”的年級目標,并在指導計劃的制定與內容的處理上對說與聽、寫作、閱讀及語言事項等內容所分配的學習指導時間有相應的規(guī)定,如說與聽,所分配的學習指導時間占國語課總教學時數(shù)的比例,各年級為1/10或2/10。此外,對各年級的教學內容也提出了詳細的處理準則,如在寫作教學的內容指導方面,就語言活動而言,提出“寫說明文、記錄等;寫書信、感想等;為準備報告書或發(fā)表意見,做成簡潔易懂的文章或資料?!边@樣的規(guī)定,強化了大綱的剛性特征。而中國的初中語文教學新大綱在教學要求方面,則表現(xiàn)出彈性化的價值取向,以適應中國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的語文教學注重“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而日本則突出了教學的國際理解;中國的語文教學偏重于糾正應試化教學,有一定的彈性,而日本的語文教學則突出了教學目標的細化,具有一定的剛性。
三、案例分析
日本從二戰(zhàn)前一直到戰(zhàn)后許多國語教科書都選用了都德的《最后一課》,這一課也是中國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篇目,同樣作為“語文”教材內容來處理就要求語言與文學的學習兼顧,這就使兩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存在許多相通交叉之處。但是中日初中語文在《最后一課》教育上有下四個方面的不同:
(一)同一篇目選用意圖不同
日本方面選用這篇課文主要出于“國語認同需要”,戰(zhàn)后,日本國語教科書普遍采用《最后一課》是在1958年學習指導綱要修訂以后,這一時期正是日本結束美國的占領,開始走向獨立國家的起點?!蹲詈笠徽n》所要表達的一個鮮明主題就是國語在維護國家獨立中的作用。從這種對國語認同的需要,選擇《最后一課》再恰當不過?,F(xiàn)在這一課作為日本小學高年級的教學重點,還扣緊“和平”這個主題,選取戰(zhàn)爭時期兒童生活的故事,意在讓學生品味“和平”的珍貴與美好的同時,通過戰(zhàn)爭時期人們的生活觀、價值觀,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與價
值。日本新的教育目的“培養(yǎng)生存于國際社會的日本人”這個標準,又賦予了《最后一課》教學對兒童更多的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
中國選用《最后一課》更多是出于一種“歷史的認同感”中國和法國有過同樣的屈辱經歷,有過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正是出于這種歷史性的同感,中國語文教科書普遍采用這一篇目,而且用來它來激發(fā)和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所以我國《最后一課》的教學目標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領會小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閱讀理念不一致
日本的語文閱讀教學經歷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最終走向了西化的過程。二戰(zhàn)后,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閱讀長驅直入日本閱讀教學。按照歐美的閱讀取向,閱讀已經不僅局限于“領會作者的思想”、“涵詠作品的情思”,閱讀應該是“適應生活,形成功能”,主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去評價、批判語言作品的價值。”這就要求養(yǎng)成學生“理解者”的閱讀姿態(tài)、閱讀方式。日本《最后一課》的教學目標及學習指導中都多次出現(xiàn)了“你如何理解”這樣的字眼。
中國的閱讀教學基本繼承了傳統(tǒng)的閱讀理論,即以“通讀、精讀、味讀”為手段,主張涵詠分析體會的鑒賞式閱讀。它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從對語言、心理、行為外貌的細致分析中欣賞這篇作品。從《最后一課》的教學建議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點,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是以一個“鑒賞者”的身份來進行的。
(三)考試方式的差異反映在習題設置上的差別
日本和中國都強調對于閱讀理解和文本解讀的排查式考試。日語試卷和中國試卷的標準化形式都較難體現(xiàn)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審美感受和主觀能動性。這容易“使本來詩意的、審美的,即以形象思維為內核的語文教育向標準化、機械化轉向,容易導致語文課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趣味的缺失,同時催發(fā)語文教學的匠氣和應試訓練的泛濫?!毕啾葋碚f,中國試卷匠氣更為明顯,這使我們課后習題的設置都沿用了標準化試題的模式,著重對課文細節(jié)的分析理解。
(四)日本國語教學中設置了獨特的漢語教學目標
日本的國語教學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目標。由于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學習漢字和中國文學不是簡單對另一種語言的學習,而是對日本文化傳統(tǒng)的學習與承繼,只有理解和思考中國文化,才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日本文化,加深對日本文化和傳統(tǒng)的關心。所以在日本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的《學習綱要指導》中都有中文學習的目標。
綜合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兩國都采用了《最后一課》作為教學課文,但是選用的意圖不同;中國繼承了傳統(tǒng)的閱讀理念,而日本吸收了西方的閱讀理念;習題設置上的差別反映了考試方式的差異;日本國語教學中設置了獨特的漢語教學目標。
四、結語
中日兩國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tǒng),使得中日兩國的初中語文教學理念可以進行比較。中國的語文教學注重“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而日本則突出了教學的國際理解;中國的語文教學偏重于糾正應試化教學,有一定的彈性,而日本的語文教學則突出了教學目標的細化,具有一定的剛性。結合《最后一課》的案例分析,雖然兩國都采用了相同的課文作為教學課文,但是選用的意圖不同;中國繼承了傳統(tǒng)的閱讀理念,而日本吸收了西方的閱讀理念;習題設置上的差別反映了考試方式的差異;日本國語教學中設置了獨特的漢語教學目標。
中國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借鑒日本的一些先進教學理念,突出對國際背景的理解,吸收西方的閱讀理念,這樣才能取長補短,使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