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靜
“人肉搜索”這個網絡時代的新生事物出現始于2001年的微軟陳自瑤事件,但是自2006年以來“人肉搜索”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從“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華南虎事件”到“天價頭事件”、“遼寧女事件”和“姜巖事件”,“人肉搜索”悄悄走進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愛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會知道他的一切;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為那里是地獄……”
目前尚無對“人肉搜索”的權威界定,相關文章多引用百度百科詞條中“人肉搜索”的相關解釋:“‘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改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然而“人肉搜索”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展現神奇魅力的同時,也顯示其暴力的一面。“人肉搜索”所帶來的嚴重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后果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在去年開庭審理的王菲訴三大網站侵犯名譽權和隱私權一案也被稱為“反人肉搜索第一案”。這個案件的起因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姜巖事件”。此后甚至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建議把“人肉搜索”寫進刑法修正案中,利用刑法的威懾力來約束濫用“人肉搜索”所產生的網絡暴力行為。
筆者認為從法律制裁的角度上講,目前單獨就“人肉搜索”問題進行立法并不現實。首先,關于“人肉搜索”是否會觸及刑法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人肉搜索”不涉及國家機密和商業秘密的話,還上升不到用刑法來懲罰的高度,只能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民事侵權行為。
其次,就侵害了個人隱私權的危害結果而言,它是網上眾多網友共同參與構成的。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有人提供線索,有人上傳信息,有人四處宣揚。對于這么多的網友,如何確定各自的責任是很困難的。而且網絡上很難實行實名制,在網絡世界中大家一般都是使用虛擬的名字來代替自己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確定責任方更是難上加難。
再次,對于我國法律當中規定的隱私權,如何對其進行明確界定及保護也存在一定問題。從定義上講,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個人生活秘密、私人行為自由和私有領域安寧不受非法干擾的一種獨立人格權。其中,私人信息包括所有的個人情況、資料,如家庭情況、財產狀況、生活經歷等。然而目前,我國法律還沒有系統完整的隱私權保護體系,對隱私權只能采取間接保護方式。如前所述,在《民法通則》的制定過程中,由于限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人們對隱私權的認識還不充分,因此并沒有明確地將隱私權規定在人格權下,這是立法環節的缺憾。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其他一些法律相關司法解釋當中都對侵犯隱私權的制裁進行了規定,這些分散的文件對隱私權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但是,這種間接方式的局限性也使得我國在法律運作當中會出現漏洞,而且很多情況下需要按照保護名譽權的方式來審理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但名譽權與隱私權又存在著差異,所以這就使得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下維護個人隱私權顯得比較困難。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人肉搜索”所導致的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問題呢?我想我們在大的社會法律環境下尋求解決之道。首先是要對隱私權的保護方式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我國民事法律規范體系中增加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條款,把對隱私權的保護從間接變為直接。
其次,提供信息平臺的網站要盡到相應的監管義務。國務院頒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的信息進行了規定,其中第八款就是指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的信息。第十六條繼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據此,應該說網站有義務過濾那些侵犯了個人隱私的信息,并刪除那些涉及侵權的帖子,以控制其散播。在“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中原告王菲起訴被告三大網站并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根據就是認為被告沒有盡到相應的監管義務。而其中一被告在王菲起訴前已經刪除了相關的帖子,法院也由此判定其不構成侵權,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后,我想說的是廣大的參與“人肉搜索”的網友。我們都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而人肉搜索參與者們最缺乏的就是過猶不及,點到為止、適可而止的境界。為什么一定要公布被人肉搜索者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這樣的個人信息而觸碰公民的隱私權呢?格拉德·佛里拉在其《網絡法:課文和案例》一書中,就曾列舉過一個公開披露私情導致對名譽損害的案例,并詳細闡述了該類案件審理應具備的要素——“故意或明知”、“對于一個理性的人具有很強的攻擊性”、“這些事實必須是私人的”及“傳播或公開必須披露給社會的大多數人”等等。反而觀之,如果構不成以上所列舉的條件,也就不必承擔法律責任了。對于那些法律意識淡薄的公民,“王菲案”無疑是一個警鐘;對于那些網絡從業者們,在攫取利潤吸引點擊率的同時,更不該違背法律對于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簡而言之,當你覺得被人肉搜索者需要接受道德審判時,請止步于法律之門前,請把他交給法律,當你覺得他需要接受道德審判時,請你在人肉搜索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