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軍
一、環境侵權的概念及其特征
環境侵權,是指因產業活動或其他人為原因,造成環境污染或破壞,并因此給他人的財產權、人身權、環境權益等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之虞的事實。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其對環境的污染或破壞而導致對他人的財產權、人身權或者其他環境權益造成侵害時依照環境保護法或其他法律規定所應承擔民事法律后果。
第一,侵權者與被侵權者地位不平等。隨著科學技術和工商業的發達,企業在規模上大型化甚至巨型化,在工藝技術上高科技化,因而危險性大大增加,造成侵權者與被侵權者地位不平等
第二,侵權行為判斷的模糊性。環境侵權在性質上屬于一種“合法或適法侵權”,是一種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容許的危險,在一定程度上是阻卻違法之事由。因此,環境侵權救濟中的“忍受限度論”、“利益衡量論”就被推出。
第三,侵權具有間接性、連續性、反復性和緩慢性。環境侵權中,污染物的侵害往往借助于空氣、水等媒介物而作用于人體,而非直接作用于受害人,因此具有間接性;加害人的生產活動往往具有連續性、反復性,導致侵害在時間上也具有連續性、反復性。
第四,環境侵權既是私害,又是公害。在許多情況下,表現為非特定污染源的符合污染對相當區域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多種權益的同時侵害。因此,環境侵權不僅包括私害型,而且包括公害型。
通過以上對環境侵權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環境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不同,是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獨具特色的內在根基”。
二、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現狀
在我國,《民法通則》對各種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作了原則規定。在環境法中,我國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法律規范相當豐富。
三、對現有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評價
相對于發達國家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制度。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
(一)關于環境侵權的構成,《民法通則》的規定與環境法的規定不協調。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的規定,環境污染侵權須以“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為前提,而環境保護法及各單行法的規定并無此要求。
(二)關于舉證責任轉移、因果關系推定規則,立法上沒有做出規定。關于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的舉證責任轉移問題,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至于因果關系推定規則,則既無法律規定,也無司法解釋。
(三)關于損害賠償范圍,立法上對環境污染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未作規定,實踐中對因環境污染侵權造成的精神損害,法院一般也不認定。
(四)關于責任方式,一是缺乏對排除侵害成立要件的進一步界定。且沒有“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賠償”等過渡性質的責任方式的規定;二是損害賠償責任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如國外行之有效的財務擔保、責任保險、損害賠償基金等制度在我國基本上為空白。
四、完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設想
(一)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方面
1.刪除環境侵權以“違法性”為前提之規定
《民法通則》在規定環境污染侵權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同時,又明文規定以“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作為加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這與環境基本法及各單行法的有關規定相矛盾,不利于環境污染侵權受害人的保護。
2.損害結果的認定不應局限于“現實發生”的損害
由于污染物對人體的影響是長期緩慢的過程,當在人體中積累的有害物質尚未達到致人損害的程度時,受害者是無法舉出損害事實的證據。
(二)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方面
1.適當拓寬損害賠償的范圍
就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賠償而言,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項損害:1)環境要素或場所恢復費用。2)人身潛在損害。環境污染侵權具有潛伏性與滯后性,受害人在遭受損害的早期。其損害往往顯露不完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害會逐漸顯露。對于這種潛在損害,也應予以賠償。3)精神損害。鑒于環境污染侵權對于人的精神狀態、健康狀況、生活條件等皆有較大影響,甚至還可以通過遺傳因素危及后代。4)生態損害。考慮到其鑒定、量化的極端困難與生態利益的公共性質,一般不宜通過私法途徑給予救濟。
2.細化排除侵害的構成與方式
鑒于排除侵害對工商業活動的過大打擊,對其運用應當嚴格慎重,一般只能適用于連續性、反復性及不可恢復性的侵害,且應當進行嚴格的利益衡量,以兼顧產業的發展與公眾權益的保護。環境侵害的排除應綜合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健康同良好的環境正當要求之間的利益平衡,并把居民環境權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三)環境侵權責任的社會化方面
1.環境損害賠償基金
對于一些污染事故中侵害方或受害方可能人數眾多,賠償數額巨大,且因果關系復雜之情況下,為了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國外如日本、德國設立了環境損害賠償基金。我國未來也將設立這一制度,并可考慮通過征收排污費、環境資源補償費的辦法設立賠償基金。只要發生污染事故,即可由該基金代為賠付,然后再向侵權人追償。
2.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制度
環境損害責任保險是指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在保險事故發生后向第三人支付賠償金的一種財產保險類別。優越性在于不僅減輕了侵害人的經濟負擔,而且有利于維護受害人的利益。我國有必要在條件成熟時制定具有我國特色的責任保險法。
(四)環境侵權的民事救濟的保障和途徑方面
1.授予受害人的咨詢權和責任鑒定請求權
環境污染侵權關涉高科技,受害人又多為普通公民,加害者出于對工藝流程、專業技術保密的需要可能阻止原告的取證活動。因此,立法明確授予受害人對加害人或有關國家機關就有關機器設備、使用原料、排放廢棄物的種類、數量、遷移轉化規律及可能的危害后果等的咨詢權或向當地環境行政管理機關的責任鑒定請求權就十分必要。
2.擴大我國環境侵權之范圍
依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4條規定,我國環境污染的侵權僅限于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粉塵等九種。而對光污染、廢熱污染并沒有明確規定,而且我國也尚無鑒定光污染和廢熱污染的手段和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對受害人的環境權益難以提供有效維護。
3.確立環境侵權仲裁制度
環境污染侵權糾紛一般都關涉財產權益,把環境污染侵權糾紛解釋為“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一種。考慮到環境污染侵權的復雜性,在損害事實、因果關系、賠償數額等事項的認定方面。雙方當事人往往存在很大分歧,不易達成和解;而行政機關的調解處理有時也不成功,因此,運用仲裁方式解決環境侵權糾紛很有必要。
4.其他
(1)起訴資格放寬:在特殊情況下民事訴訟權可以由實體當事人之外的其他主體享有,同時在這里應該適用民事訴訟法中的支持起訴原則這樣更方便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另外檢察院也應該在必要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2)舉證責任倒置:并且進一步規定相關的舉證責任分配辦法,完善具體的分配機制或者說是具體的分配原則,只要這樣法官在具體的案件當中才可以根據原則來審查把握相關證據,才有利于保護弱勢群體。
(3)由于環境侵權過程的復雜性,長期性、隱蔽性,有必要增加最長訴訟時效的期限;放寬環境侵權訴訟起訴資格條件的限制,借鑒國外的經驗,構造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對環境侵權訴訟費用的預付進行改進,適當減免環境侵權訴訟原告預付訴訟費用,以免因負擔不起訴訟費用而放棄權利的保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