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軍
一、湖南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現狀及特點
本次調查面向全省各類金融機構的董事長(理事長、行長)及其信貸部門(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括主要銀行業機構省級分支機構(含政策性銀行、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下同)、省內銀行業中小法人機構(含地方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下同)及其他金融機構(含轄內法人證券、期貨、信托、財務公司和省級保險分支機構等,下同)等機構185家。
針對本次專題調研,專門研究設計了《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調查問卷》。該問卷分為調查機構基本情況、金融機構對踐行社會責任的看法和認識、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及對踐行社會責任的意見和建議四個部分,共計59個問題。問卷由湖南省內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通過郵寄和直接發送的方式發放,并負責回收。調查中累計發放調查問卷370份,收回有效問卷299份,問卷回收率為80.8%。
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匯總分析,總體來看,湖南金融機構對踐行社會責任大都有初步的了解,但被調查者社會責任意識明顯不夠,并在踐行過程中表現出較大差距。
(一)金融機構對踐行社會責任有初步認識,但機構之間差異較大
問卷調查顯示,96%的金融機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有所了解,其中比較熟悉的占43%,但具體到踐行社會責任的國際準則、理論和內涵,各金融機構對此普遍不太了解,而省內銀行業法人機構相比非銀行類機構或非法人銀行機構,更是知之甚少。
與此同時,各調查對象普遍認為對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對股東(債權人)、金融消費者及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方面的責任很重要,但對環境、社區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責任重要性的認識偏低。
在對踐行社會責任必要性問題的看法上,98%的調查對象認為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很有必要,認為無所謂的不足2%;100%的調查對象認為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是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一種元素,認為純粹是一種慈善與公益活動的為5%,認為基本上是一種負擔的僅1%。
(二)金融機構普遍踐行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但踐行動因存在較強的局限性
問卷結果顯示,100%的機構都有過社會公益資金捐助;99%的金融機構能采取穩健經營策略以維護股東(債權人或受托人)權益;92%的金融機構能及時關注股東等相關利益者的信息并迅速反饋;超過96%的金融機構與員工簽訂過勞動合同并辦理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94%的金融機構實行了員工工資績效掛鉤制度;57%的機構能有計劃地對全體員工進行培養和深造。
但各機構踐行社會責任時更多的是考慮企業自身利益的需要,還未上升到全面履行社會責任的高度。問卷調查顯示,金融機構對于履行社會責任各動因的重要性評價,認為對提高銀行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7%,認為對提高競爭力和保持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8%。
(三)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不健全,利益相關者權益維護還需進一步強化
調查問卷顯示,31%的金融機構認為自身社會責任治理機制相對完善,20%的金融機構尚沒有建立相應的社會責任治理結構。從被調查對象的內部機構設置情況看,僅有20%的金融機構設立了專門部門來負責社會責任事務,18%的金融機構表示正計劃設立專門部門,60%的金融機構尚沒有計劃設立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的專門機構。調查中同時反映,有75%的被調查機構從來沒有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類似報告。
從問卷結果來看,盡管各機構踐行力度逐步增大,但踐行措施及踐行效果有待進一步強化。調查顯示,7%的金融機構表示其投融資計劃中有過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43%的機構沒有按計劃組織對員工進行培訓,員工職業生涯計劃和激勵機制建設有待完善。
調查顯示,消費者權益維護有待加強。有9%的金融機構表示其開發的新型金融產品(如理財、衍生產品等)未向消費者作出充分、客觀、真實的風險提示;36%的機構表示圍繞金融消費者需求來創新產品及服務的力度有待加強。
(四)金融機構對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高度認同,但踐行領域有待拓寬,力度有待增強
調查顯示,100%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和94%的銀行業法人機構能遵從國家宏觀調控大局,落實資金營運計劃,僅有4%的銀行業法人機構表示存在較大的資金運用平衡困難,難以完成資金營運計劃。針對重點宏觀調控領域,100%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和97%的銀行業法人機構制定了房地產和“兩高”(高污染、高能耗,下同)行業貸款控制以及防止信貸資金流入股市的相關措施,僅有3%的銀行業法人機構表示為了利潤和生存,沒有嚴格控制。與此同時,60%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制定了針對自身運營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計劃并充分執行,如盡量減少遠距離出差、召開遠程視頻會議、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等。
問卷調查顯示,我省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力度不大,領域不寬。只有48%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和45%的銀行業法人機構能積極實施“金融扶弱工程”,如發放支農再貸款、助學貸款、下崗失業人員貸款、婦女和其他傷殘人員貸款等;只有47%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和31%的銀行業法人機構表示有機會會參加“金融扶弱工程”;有5%的主要銀行業機構和14%的銀行業法人機構不太關注“金融扶弱工程”。
調查同時顯示,金融機構的社會公益資金投向主要集中于重大災害救助和扶貧濟困,金融機構占比分別為97%、60%,用于環境保護和文教衛生的公益支出占比相對較低,社會公益責任范圍還需拓寬。
二、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的約束因素分析
(一)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缺失
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在總則第5條中將社會責任作為公司的法定義務予以明確規范,但沒有對公司社會責任提出具體要求。對金融機構而言,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并沒有規定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盡管中國銀監會在相關文件中倡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切實采取措施履行社會責任,并提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應包括的基本內容,但該意見沒有對社會責任作出制度性安排。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我國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軟約束,導致我省金融機構大多沒有設立專門機構從事相關社會責任事務,沒有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二)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和監督機制缺失
在國際上,赤道原則是衡量金融機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它不是法律條文,無需強制遵守,但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背景下,國際NGO憑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成為監督赤道原則實施的主要力量。因此,一旦承諾成為赤道原則金融機構,赤道原則就具有約定俗成的無法抗拒的威力。
目前我國還沒有金融機構宣布接受赤道原則,國內金融業也沒有類似赤道原則的“中國標準”和評價體系,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還處在“意見”階段。加之國內的NGO輿論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遠不及國際NGO,還不能形成相應的監督力量,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的監督機制處于缺失狀態。調查顯示,86%的金融機構認為需要建立統一的我國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同時明確主導部門,推動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
(三)金融機構社會責任投資理念相對缺失
社會責任投資是指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并在投資決策中結合經濟、環境、道德、法律等方面因素。社會責任投資相對于股東利益至上的投資策略而言,是傳統投資理論的進一步拓展,它把股東視為公司價值創造的一方,而不是唯一的利益相關者。除此之外,還包括顧客、員工、供應商等在內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納入了公司價值創造的考量范圍之內。本次調查顯示,82%的金融機構把成本約束作為踐行社會責任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來考慮。這就說明金融機構更多地考慮了踐行社會責任給自身帶來的經營責任成本、維權責任成本、環境責任成本以及制度責任成本的感性增加,而忽略了社會責任可能帶來的有形和無形的收益。越來越多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其經濟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三、推進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一)盡快出臺國內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行動指南。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化、法律化,不是某一部法律或某一個部門所能完成的,需要諸多部門及法律、法規、規章的配套協調。如企業債權人的利益維護,需合同法、破產法等合理規范,而企業員工的權益保障,又需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安全生產法等綜合配套。鑒于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金融業發展狀況,建議由國務院指定相關部門盡快出臺《中國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行動指南》,從項目的審查和分類、社會和環境評估、行動計劃、公開征詢意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監控和報告制度等方面予以規范,進而推動我國金融機構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二)建立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建議由人民銀行、金融監管部門或金融行業協會牽頭,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金融機構的實情,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如金融機構股東和債權人權益保護、員工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等評價因素。同時,建立相應的數據報送制度,以指標體系為依托,運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并結合定性評估,對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活動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可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開發布,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三)建立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長效機制。踐行社會責任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關鍵在于推進長效機制建設。這種長效機制應該融入文化,通過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以人為本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金融機構還應該把社會責任作為決策權衡和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通過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將社會責任的要求和標準嵌入業務經營政策、程序以及流程中,融入到銀行核心業務領域;在信貸資源配置過程中,按照國家的宏觀政策實施“綠色信貸”,實現資金的 “綠色配置”;圍繞國家信貸政策導向,通過業務和產品創新,積極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支持環保型、低能耗型企業的發展。
(四)加強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的宣傳教育。各級地方政府部門、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金融機構高管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對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廣泛傳播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知識,開辟專欄開展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專題討論,提高社會各界對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力度,切實推動金融機構踐行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