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霄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何更好的與國際接軌是我國當前所面臨的重大課題。而金融的自由化改革是其中緊要的一環。在深入研究金融自由化理論的基礎上,借鑒別國經驗,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經驗,并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才能探索出一條金融改革成功的路徑。本文從金融自由化理論出發,回顧和分析了以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啟發,認為融自由化的過程應與市場發展的進程相適應,應與我國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相適應。國內金融自由化必須在金融約束之后, 外部自由化必須在外貿自由化和國內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規范化與自由化并舉,各類金融機構的改革應同步進行。
關鍵詞:金融自由化;發展中國家;金融改革
金融自由化由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首先發起,并帶動拉美和東亞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發展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紛紛放松對金融部門的控制, 實行金融部門的自由化改革。特別是從20 世紀70 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世界經濟金融發生巨大變化,利率、匯率和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加劇,國際金融資本的流動規模和速度不斷加大與加速,對一國經濟金融的沖擊力明顯加強,世界呈現出金融自由化發展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驕人成就并為世人矚目,但金融改革的滯后也飽受指責。我國的金融自由化進程從1992 年正式開始。1994 年成功實現了匯率并軌,1996 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有關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在金融業務與機構準入自由化方面,上世紀80、90 年代,我國建立了一批股份制銀行,打破了國有銀行的一統天下的局面,并允許保險基金進入股票市場。本文從對金融自由化理論的詮釋出發,探討了以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經驗教訓。并總結了中國金融改革應從中得到的一些啟示。
一、對金融自由化理論的詮釋
早期金融理論家認為,金融政策的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主要作用是動員國內私人儲蓄,并將其有效地配置為生產性投資。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其經濟發展落后, 貨幣比率低,缺乏獨立性,金融機構缺乏組織嚴密性,貨幣金融政策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對經濟增長起不了重要促進作用。因此,發展中國家金融部門不被看成是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力量,使用金融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不如財政政策有效。 對此,1973 年肖和麥金農分別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中貨幣和資本》,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論。麥金農在闡述了金融抑制的表現、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經濟的發展影響之后,指出金融自由化涵義、測量指標和最終目的。他認為,一國金融制度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刺激和影響的關系,然而,在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落后,其金融部門受到嚴重抑制,而且普遍存在著利率、匯率的人為控制、金融業壟斷、信貸與外匯的硬性配給、特權待遇等金融抑制現象,金融制度和經濟發展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因此必須擯棄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放開被壓制的金融體系,特別是放開利率結構, 就會使金融體系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投資和提高效益,從而可以使貨幣金融體系在提高資本形成數量和質量方面發揮作用。
麥金農?和肖認為“ 金融自由化”就是通過改革金融制度, 改變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 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 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過外資的過分依賴, 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并使之市場化, 從而使利率反映資金供求, 使匯率反映外匯供求, 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 減少對外資的依賴, 最終達到充分動員金融資源, 推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麥金農的金融自由化理論吸引了一大批跟隨者,Kapur(1976)、Dalbis(1977)、Fry(1978;1980a;1980b)和Mathieson(1980)等人基于麥金農—肖框架,相繼提出了一些邏輯嚴密、論證規范的金融抑制模型,擴展了麥金農—肖的理論。20 世紀80 年代金融自由化重點是推行國內的利率自由化。進入20 世紀90 年代,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壯大以及國際經貿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金融自由化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按照世界銀行和IMF 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對公共金融機構的私有化;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強市場競爭;減少存款準備金要求;取消指導性貸款;利率市場化和開放資本市場等。
二、金融自由化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因循金融自由化理論的思路,先后進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場全球性的影響深遠的金融制度變遷現象。這里主要探討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實踐。
(一) 拉美國家的金融自由化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以拉美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首先進行了以金融自由化為核心的金融體制改革。拉美有過兩次引人注目的金融自由化:第一次始于20 世紀70 年代中期,20 世紀80 年代初債務危機爆發后逐漸趨于停頓;第二次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20 世紀90 年代上半期達到高潮。拉美國家的金融自由化首先是在智利、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南錐體國家進行的①。南錐體國家實施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 (1) 實行利率市場化; (2) 取消定向貸款; (3) 降低銀行儲備金比率。在實施中,上述措施的積極成效和消極影響都非常突出:第一,金融中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儲蓄和信貸迅速增加;第二,資本流入量(包括外債) 增長幅度很大;第三,利率快速上升,如在1975 至1981 年期間,智利的實際利率高達41 %; 第四,資產價格欠穩定;第五,由于政府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從事高風險的金融業務。在戰后至20 世紀70 年代中期,這些國家的經濟普遍落后于其他拉美國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1. 5 % ,其他拉美國家則為3. 4 %。20 世紀70 年代中期,它們在拉美地區GNP 中所占的比重從1/ 3下降到不足1/ 4。
拉美的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或20 世紀90 年代初。與第一次金融自由化相比,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實施金融自由化的國家不再限于少數,而是幾乎遍布整個拉美大陸,只有海地、巴拿馬和蘇里南3 國基本上很少或沒有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第二,除南錐體國家在20 世紀70 年代采取的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定向貸款和降低銀行儲備金比率等措施以外,第二次金融自由化還采取了對國有銀行實施私有化、積極引進外國銀行的參與及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等措施。拉美國家實施的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抑制”。此外,它還使拉美國家吸引了大量外資,并增強了金融機構為投資項目融資的能力。但是,金融自由化在推動“金融深化”過程中也加重了銀行部門的脆弱性。聯合國拉美經委會在評價拉美金融自由化時指出:金融自由化目的就是要結束“金融抑制”,因此,隨著改革的推進,國內利率自然就會上升。就整個國民經濟而言,更為嚴重的問題就是金融自由化為銀行部門帶來了問題。在改革以前,由于政府對利率和信貸配置施加影響,本國的銀行常常難以對長期信貸風險作出評估。當大量外資的流入導致信貸的供給增加時,銀行的風險也隨之擴大。如果這些國家借的是外國貨幣,那么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資本流向的逆轉會造成貨幣貶值,從而使債務負擔變得更加沉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也表明,金融自由化與銀行危機的頻繁爆發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世界銀行的《1998/ 1999 年世界發展報告》也認為,金融自由化后的這一時期與爆發銀行危機的可能性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原因之一就是這種自由化損害了特許權價值,而且自由化沒有伴隨著適度的謹慎監督。80 年代以來,拉美的確發生了多次銀行危機。拉美銀行危機的根源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拉美國家遇到的大多數銀行危機而言,政府在實施金融自由化后對銀行部門放松監管無疑是最重要的根源之一。